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32|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世界之最 · 永乐大典

[复制链接]
+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4-24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要说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谢缙《永乐大典》,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谢缙《永乐大典》,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谢缙《永乐大典》,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这部由翰林院大学士、著名大书法家解缙担任总纂修的伟大的“书法巨制”,其文字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她丰富地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咱们当今使用的《新华字典》是60万字,《永乐大典》字数相当于617本《新华字典》。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而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8000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足见《永乐大典》对于中国文化之分量。

《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 ... ...

《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 ... ...

《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 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由于现存的《永乐大典》是嘉靖年间重录的,永乐年间原本的书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间负责重录工作的徐阶见到永乐本 后,曾经赞叹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现在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书手了。从嘉靖重录本看,《大典》的书法较为瘦长,类似欧书,看起来流畅挺拨,相比较,清代的馆阁体则显得更圆润一些。当然,《大典》的书法也有匠气较浓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过于挑剔。

除了篇幅巨大,收集广泛之外,《永乐大典》缮写工整,插图精致,使其成为手抄本中一部真正瑰宝的 。 ... ...

除了篇幅巨大,收集广泛之外,《永乐大典》缮写工整,插图精致,使其成为手抄本中一部真正瑰宝的 。 ... ...

除了篇幅巨大,收集广泛之外,《永乐大典》缮写工整,插图精致,使其成为手抄本中一部真正的葵宝。随着明朝的衰落,该著作亦渐渐被遗忘。众多副本在明清时代不幸丢失,部分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大典》全书22937卷,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这种很像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叫做 ...

《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这种很像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叫做 ...

《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这种很像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叫做“包背装”,是元朝和明朝前期书籍装帧普遍采用的方式。包背装书籍应该是立着插在书架上,不像后来的线装书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万多册开本宏阔的《永乐大典》摆在架上,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真可以说是煌煌巨制了。

《永乐大典》书法

《永乐大典》书法

《永乐大典》书法

《永乐大典》书法1

《永乐大典》书法1

《永乐大典》书法2

《永乐大典》书法2

《永乐大典》书法3

《永乐大典》书法3

《永乐大典》书法4

《永乐大典》书法4

《永乐大典》书法5

《永乐大典》书法5

《永乐大典》书法6

《永乐大典》书法6

《永乐大典》书法7

《永乐大典》书法7

《永乐大典》书法8

《永乐大典》书法8

《永乐大典》书法9

《永乐大典》书法9

《永乐大典》书法10

《永乐大典》书法10

《永乐大典》书法11

《永乐大典》书法11

《永乐大典》书法12

《永乐大典》书法12

《永乐大典》书法13

《永乐大典》书法13

《永乐大典》书法14

《永乐大典》书法14

《永乐大典》书法15

《永乐大典》书法15

《永乐大典》书法16

《永乐大典》书法16

《永乐大典》书法17

《永乐大典》书法17

《永乐大典》书法18

《永乐大典》书法18

《永乐大典》书法19

《永乐大典》书法19

《永乐大典》书法20

《永乐大典》书法20

《永乐大典》书法21

《永乐大典》书法21

《永乐大典》书法22

《永乐大典》书法22

《永乐大典》书法23

《永乐大典》书法23

《永乐大典》书法24

《永乐大典》书法24

《永乐大典》书法25

《永乐大典》书法25

《永乐大典》书法26

《永乐大典》书法26

《永乐大典》书法27

《永乐大典》书法27

《永乐大典》书法28

《永乐大典》书法28

《永乐大典》书法29

《永乐大典》书法29

《永乐大典》书法30

《永乐大典》书法30

《永乐大典》书法31

《永乐大典》书法31

《永乐大典》书法32

《永乐大典》书法32

《永乐大典》书法33

《永乐大典》书法33

《永乐大典》书法34

《永乐大典》书法34

《永乐大典》书法35

《永乐大典》书法35

《永乐大典》书法36

《永乐大典》书法36

《永乐大典》书法37

《永乐大典》书法37

《永乐大典》书法38

《永乐大典》书法38

《永乐大典》书法39

《永乐大典》书法39

《永乐大典》书法40

《永乐大典》书法40

《永乐大典》书法41

《永乐大典》书法41

《永乐大典》书法42

《永乐大典》书法42

《永乐大典》书法43

《永乐大典》书法43

《永乐大典》书法44

《永乐大典》书法44

《永乐大典》书法45

《永乐大典》书法45

《永乐大典》书法46

《永乐大典》书法46

《永乐大典》书法47

《永乐大典》书法47

《永乐大典》书法48

《永乐大典》书法48

《永乐大典》书法49

《永乐大典》书法49

《永乐大典》书法50

《永乐大典》书法50

《永乐大典》书法51

《永乐大典》书法51

《永乐大典》书法52

《永乐大典》书法52

《永乐大典》书法53

《永乐大典》书法53

《永乐大典》书法54

《永乐大典》书法54

《永乐大典》书法55

《永乐大典》书法55

《永乐大典》书法56

《永乐大典》书法56

《永乐大典》书法57

《永乐大典》书法57

《永乐大典》书法58

《永乐大典》书法58

《永乐大典》书法59

《永乐大典》书法59

《永乐大典》书法60

《永乐大典》书法60

《永乐大典》书法61

《永乐大典》书法61

《永乐大典》书法62

《永乐大典》书法62

《永乐大典》书法63

《永乐大典》书法63

《永乐大典》书法64

《永乐大典》书法64

《永乐大典》书法65

《永乐大典》书法65

《永乐大典》书法66

《永乐大典》书法66

《永乐大典》书法67

《永乐大典》书法67

《永乐大典》书法68

《永乐大典》书法68

《永乐大典》书法69

《永乐大典》书法69

《永乐大典》书法70

《永乐大典》书法70

《永乐大典》书法71

《永乐大典》书法71

《永乐大典》书法72

《永乐大典》书法72

《永乐大典》书法73

《永乐大典》书法73

《永乐大典》书法74

《永乐大典》书法74

《永乐大典》书法75

《永乐大典》书法75

《永乐大典》书法76

《永乐大典》书法76

《永乐大典》书法77

《永乐大典》书法77

《永乐大典》书法78

《永乐大典》书法78

《永乐大典》书法79

《永乐大典》书法79

《永乐大典》书法80

《永乐大典》书法80

《永乐大典》书法81

《永乐大典》书法81

《永乐大典》书法82

《永乐大典》书法82

《永乐大典》书法83

《永乐大典》书法83

《永乐大典》书法84

《永乐大典》书法84

《永乐大典》书法85

《永乐大典》书法85

《永乐大典》书法86

《永乐大典》书法86

《永乐大典》书法87

《永乐大典》书法87

《永乐大典》书法88

《永乐大典》书法88

《永乐大典》书法89

《永乐大典》书法89

《永乐大典》书法90

《永乐大典》书法90

《永乐大典》书法91

《永乐大典》书法91

《永乐大典》书法92

《永乐大典》书法92

《永乐大典》书法93

《永乐大典》书法93

《永乐大典》书法94

《永乐大典》书法94

《永乐大典》书法95

《永乐大典》书法95

《永乐大典》书法96

《永乐大典》书法96

《永乐大典》书法97

《永乐大典》书法97

《永乐大典》书法98

《永乐大典》书法98

《永乐大典》书法99

《永乐大典》书法99

游客  发表于 2018-4-24 21:40
解缙。不是谢缙!别特么误导人了。
刘刘刘 发表于 2025-4-26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大典》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启示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编纂史上的巅峰之作,其文化意义远超“世界最大百科全书”的物理规模。从学术视角观之,此典实为明初文化建构的缩影,亦是中国类书传统的集大成者。

一、文献学意义上的范式突破
《永乐大典》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纂体例,突破了传统类书以类相从的框架。其引书达八千余种,较《太平御览》引书千余种、《册府元龟》千卷之数,不仅在量上呈几何级增长,更通过“辑佚”式保存,使宋元以前佚籍得以传世。如《旧五代史》《宋会要》等要籍,皆赖《四库》馆臣自《大典》辑出而复现人间。此种文献保存模式,实开清代朴学辑佚之先河。

二、书写艺术的双重性
嘉靖重抄本的书法价值尤需辩证看待。其以欧体为基的馆阁书风,固然体现明代官方审美取向,然细察现存各卷,笔法实有精粗之别。如国家图书馆藏卷2272-2274“模”字韵,结字峭拔而章法疏朗;反观大英博物馆藏卷10270“水”字韵,则显程式化痕迹。徐阶所谓“旧本缮写极工”的评语,恰折射出嘉靖朝书法生态中匠体泛滥的隐忧。

三、散佚过程的文明启示
《大典》从万余册至残存不及4%的流散史,实为典籍命运的文化隐喻。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文渊阁火灾、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失火、万历二十五年(1597)复遭焚毁,三度浩劫暴露了古代文献保存的系统性脆弱。而近代列强劫掠(如1860年英法联军事件)导致的海外流散,更凸显文明遗产保护与国运兴衰的深刻关联。

今存四百余册《大典》散落八国三十余机构,其数字化整理工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正尝试以科技手段实现文化 reunification。此不仅是对明成祖“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理想的现代回应,更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东方范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