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6|回覆: 0

[詩詞賞析] 【詩詞】【漫感】—【清】龔自珍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4-22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漫感

【清】龔自珍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作者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着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注釋

絕域:隔絕的地域,言其遠。此指我國邊疆。

惘(wǎng)然:失志的樣子。指從軍的願望未能實現。

東南:指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當時英、美、葡等國已開始在東南沿海一帶的廣州、漳州(今屬廈門)、寧波進行經濟掠奪。

詞箋(jiān):寫詩詞的紙,亦可作『詩詞』看。箋,古代小幅而極精緻的紙。

負:辜負。

十五年:詩人於嘉慶十四年(1809)十八歲時成人立志,在北京與被目為『狂士』的著名詩人王曇訂為忘年交,當時已在社會上小有名氣,從那時到此時,前後正好十五年。

譯文

從軍疆場的壯志難酬令人悵惘,東南形勢的憂慮情懷注滿詩行。

吹簫抒懷和仗劍抗敵是我平生志願,十五年來完全辜負了『狂士』聲名。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強烈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詩中吐露仗劍從軍的愛國情懷,也抒發出壯志難酬的憂憤與悵惘。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兩句,感慨立功邊塞之志不能如願,只得借詩把閒散於東南的滿腔幽恨抒發出來。由『絕域從軍』即一向關注的西北邊疆局勢遙遙說起,實指那種『氣寒西北何人劍』的經世雄心,可是現實中哪裡能尋得這樣一個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縷曲·癸酉秋出都述懷有賦】),如今不也還是落得『幽恨滿詞箋』的結局麼?那麼所謂『幽恨』又何指?詩人嘗自陳:『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遠避塵囂,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兩個層面。於是有下文『負盡狂名』的情極之語,鬱勃蒼涼,令人聳然動容。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後兩句直抒胸臆。詩人在【己亥雜詩】中曾有『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的憤慨,正可作這兩句的註腳。立志革新的詩人,本想以『劍』與『簫』這一武一文來實現改革社會的願望,而今寫了一些滿紙幽恨的詞章,絲毫無助於補偏救弊,豈不是徒具狂名!全詩意境雄渾,感情奔放,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興華 發表於 2025-4-24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劍氣簫心兩銷魂——龔自珍【漫感】中的精神困境與超越

龔自珍這首【漫感】作於道光三年(1823年),時年三十二歲,正值其經世抱負受挫之際。全詩僅二十八字,卻濃縮了清代士人在轉型時期特有的精神困境,展現了傳統知識分子在"劍"與"簫"之間的永恆徘徊。

首句"絕域從軍計惘然"以西北邊疆起興,實則是詩人對自身政治境遇的隱喻。嘉慶以來,西北邊疆危機頻發,龔自珍曾作【西域置行省議】等經世之作,卻始終未獲朝廷重視。這裡的"惘然"不僅指地理上的遙遠,更暗示着詩人政治理想的遙不可及。次句"東南幽恨滿詞箋"轉向東南沿海,面對西方列強的經濟滲透,詩人只能將憂憤傾注於詩文。這種空間上的東西對舉,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危機圖景,也揭示了詩人"進不能為,退不能忘"的尷尬處境。

"一簫一劍平生意"是全詩的精神核心。"劍"象徵着儒家入世的擔當精神,是"致君堯舜"的政治抱負;"簫"則代表着道家出世的逍遙情懷,是"獨善其身"的精神退路。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生命取向,在龔自珍身上形成了奇特的統一。他在【己亥雜詩】中寫道:"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正是這種雙重人格的寫照。值得注意的是,龔自珍的"簫"並非純粹的隱逸,而是包含着對現實的深刻批判,其【病梅館記】等文便是以隱語寫時事的典範。

末句"負盡狂名十五年"中的"狂",實則是龔自珍對自我的特殊定位。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狂者進取"(【論語·子路】)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龔自珍自十八歲與"狂士"王曇訂交,便以狂名自許,這種"狂"是對僵化禮教的大膽反叛,也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宣言。十五年來,他既未能實現"劍"的抱負,又不能真正踐行"簫"的逍遙,故有此"負盡"之嘆。

從文學史角度看,龔自珍的這種精神困境具有典型意義。在傳統社會向近代轉型的關鍵時期,士人階層既無法延續傳統的仕進之路,又難以找到新的價值依託。【漫感】中表現出的矛盾與掙扎,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心理寫照。詩中"劍氣簫心"的二元對立,後來在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決絕與王國維"人生只似風前絮"的悲涼中,得到了更為極端的展現。

龔自珍的詩文之所以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正因其超前地捕捉到了時代變革的訊息。這首【漫感】雖短,卻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歷史轉折處的精神光譜。其中蘊含的"劍"之剛健與"簫"之柔婉,構成了中國文化人格中永恆的兩極,至今仍能引發深沉共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