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8|回复: 0

[诗词赏析] 《诗词》《漫感》—《清》龚自珍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4-2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作者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注释

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此指我国边疆。

惘(wǎng)然:失志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

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州(今属厦门)、宁波进行经济掠夺。

词笺(jiān):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负:辜负。

十五年:诗人于嘉庆十四年(1809)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目为“狂士”的著名诗人王昙订为忘年交,当时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从那时到此时,前后正好十五年。

译文

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

吹箫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十五年来完全辜负了“狂士”声名。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诗中吐露仗剑从军的爱国情怀,也抒发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立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兴华 发表于 2025-4-24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剑气箫心两销魂——龚自珍《漫感》中的精神困境与超越

龚自珍这首《漫感》作于道光三年(1823年),时年三十二岁,正值其经世抱负受挫之际。全诗仅二十八字,却浓缩了清代士人在转型时期特有的精神困境,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在"剑"与"箫"之间的永恒徘徊。

首句"绝域从军计惘然"以西北边疆起兴,实则是诗人对自身政治境遇的隐喻。嘉庆以来,西北边疆危机频发,龚自珍曾作《西域置行省议》等经世之作,却始终未获朝廷重视。这里的"惘然"不仅指地理上的遥远,更暗示着诗人政治理想的遥不可及。次句"东南幽恨满词笺"转向东南沿海,面对西方列强的经济渗透,诗人只能将忧愤倾注于诗文。这种空间上的东西对举,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危机图景,也揭示了诗人"进不能为,退不能忘"的尴尬处境。

"一箫一剑平生意"是全诗的精神核心。"剑"象征着儒家入世的担当精神,是"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箫"则代表着道家出世的逍遥情怀,是"独善其身"的精神退路。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命取向,在龚自珍身上形成了奇特的统一。他在《己亥杂诗》中写道:"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正是这种双重人格的写照。值得注意的是,龚自珍的"箫"并非纯粹的隐逸,而是包含着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其《病梅馆记》等文便是以隐语写时事的典范。

末句"负尽狂名十五年"中的"狂",实则是龚自珍对自我的特殊定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狂者进取"(《论语·子路》)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龚自珍自十八岁与"狂士"王昙订交,便以狂名自许,这种"狂"是对僵化礼教的大胆反叛,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宣言。十五年来,他既未能实现"剑"的抱负,又不能真正践行"箫"的逍遥,故有此"负尽"之叹。

从文学史角度看,龚自珍的这种精神困境具有典型意义。在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士人阶层既无法延续传统的仕进之路,又难以找到新的价值依托。《漫感》中表现出的矛盾与挣扎,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心理写照。诗中"剑气箫心"的二元对立,后来在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决绝与王国维"人生只似风前絮"的悲凉中,得到了更为极端的展现。

龚自珍的诗文之所以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正因其超前地捕捉到了时代变革的讯息。这首《漫感》虽短,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处的精神光谱。其中蕴含的"剑"之刚健与"箫"之柔婉,构成了中国文化人格中永恒的两极,至今仍能引发深沉共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