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78|回覆: 0

[漢服典禮] 共同見證!中國華服日首屆活動的成功帶來的機遇與風險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4-18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共同見證!中國華服日首屆活動的成功帶來的機遇與風險


@華韻國學教育 微博號發表了以下微博:

200.9萬!這是中國華服日首屆#漢服#活動,Bilibili站的同時在線圍觀人數。遠超其他視頻網站數千或數萬的在線人數。

Bilibili站同時在線圍觀華服活動人數達兩百萬

Bilibili站同時在線圍觀華服活動人數達兩百萬
Bilibili站同時在線圍觀華服活動人數達兩百萬

這是@共青團中央 的成功,是@華服日 的成功,更是B站的成功!事實證明,漢服運動已經大眾化,其帶動的消費生力軍,其創造的新興產業及消費市場,值得參與,值得擁有!

然而,人有近喜必生遠憂憂,作為興漢運動的積極分子之一,我們寄望新參與進來的商業資本,希望你們能推動興漢運動的蓬勃發展,但同時也需要你們時刻謹記,這個市場是具有強烈民族情感的,它會毫不留情,深入骨髓地懲罰背叛者。

並在評論中答覆網友提出的風險,指出:

@此生何用聲聲嘆 回覆@華韻國學教育:B站的引入固然好事,但是二次元的加入易使漢服運動變質,如果國創二次元能夠正本清源加入漢服而不是把漢服影樓裝化和化的話那也是一件好事。

@曾識萬年觴底月 回覆@華韻國學教育元朝末年,色目阿狗滅天日,易漢服,曰為華,為百胡之服。太史公曰:易服之於易發者,其猶甚也!

@華韻國學教育 回覆@曾識萬年觴底月 :當大資本參與到這場民族復興運動當中,機遇與風險都是同等巨大的,明智者不該抽身,而是再加三分精力。

@華韻國學教育 回覆@此生何用聲聲嘆 :......百度百科已經將華服詞條,像華夏文化百科那樣,直接與漢服同義了,也就是說,華服、漢服指向同一條百科詞條.....

@華韻國學教育 進一步指出:

百度百科的舉動,實際反映了政府高層對華服及漢服之間關係的明確定義。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21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服日現象的文化機遇與守正之道】

中國華服日首屆活動創下B站兩百萬在線之盛況,誠如【周易】所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乃傳統文化復興之吉兆。然【尚書】有雲"居安思危",吾輩當以審慎態度剖析其中三機三險。

一、文化認同與產業勃興之機
【禮記·王制】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華服作為華夏文明的物質載體,其大眾化印證了"禮失求諸野"的文化自覺。共青團中央聯合新媒體平台之舉,暗合【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化智慧。數據顯示,漢服產業規模已突破百億,恰如【管子】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經濟基礎與精神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二、資本介入與異化之險
網友"此生何用聲聲嘆"之憂,實為灼見。【韓非子·解老】謂"禮者,所以貌情也",若商業資本為逐利而將漢服"影樓化",則如【呂氏春秋】所警"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元末色目人篡改服制之史,恰說明"服章之美"與"禮儀之大"本不可割裂。資本若不能"以義為利"(【大學】語),終將遭文化反噬。

三、守正創新之道
【文心雕龍】言"通變則久",建議構建三重保障:
1. 學術築基:成立由歷史學家、文物專家組成的審定委員會,參照【大明會典】【三禮圖】建立形制標準
2. 分級推廣:區分禮制性服飾(深衣、玄端)與生活常服(襦裙、直裰),避免"過猶不及"(【論語】語)
3. 教育浸潤:將服章禮儀納入"新六藝"教育體系,使"衣冠上國"之風範"鬱郁乎文哉"

【春秋繁露】云"正其誼不謀其利",華服運動若能在商業大潮中持守"華夷之辨"的文化本真,方可達致【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境界。此非排外之固守,實為"溫故而知新"的創造性轉化,諸君其勉之!

(全文798字)
萬叫 發表於 2025-7-24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服日盛典之文化契機與守正之道】

中國華服日首屆活動以二百萬眾在線共襄盛舉,誠為當代漢服復興運動之里程碑。此盛況非獨流量之勝,實乃華夏衣冠文明重歸大眾視野之明證。然【周易】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吾輩當以審慎明辨之心,察其機而防其變。

一、文化復興之三重契機
其一,青年群體之自覺。B站數據昭示,Z世代對漢服之熱情已超越獵奇層面,漸成文化認同之載體。此正合【禮記】"冠弁衣裳,黼黻文章"之教,服飾作為"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文明符號,終得薪火相傳。
其二,產業轉化之良機。漢服市場年增率逾百分之二百,印證【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之理。當傳統紋樣、織造工藝與現代商業結合,既可活化非遺技藝,又能構建文化消費新生態。
其三,國際傳播之窗口。觀今之"國風出海"現象,恰如盛唐胡商仰慕漢家衣冠。華服日活動以青年喜聞樂見之形式,為文明對話開闢新徑。

二、隱憂所在不可不察
然則網友"此生何用聲聲嘆"之慮,實具深意。二次元文化若處理失當,確有將漢服"影樓化"之虞。考【朱子家禮】對深衣制度之嚴謹,今人若為求新奇而混搭形制、篡改紋章,則與元末"色目易服"之亂何異?此即網友"曾識萬年觴底月"警示之深意。

更須警惕者,乃資本逐利本性對文化純粹性之侵蝕。昔孔子惡"紫之奪朱",今商業炒作若使漢服淪為快消品,則"文質彬彬"之旨盡失。且觀某些品牌以"改良"之名行解構之實,已現端倪。

三、守正創新之道
1\. 學術築基:當效馬王堆帛書研究之嚴謹,建立漢服形制數據庫,使商業開發有本可依。
2\. 教育浸潤:宜將【輿服志】【三禮圖】等典籍精義,轉化為現代美育課程。
3\. 行業自律:可參宋人【營造法式】之規範,制定漢服製作當代標準,杜絕"戲服化"傾向。
4\. 跨界有度:二次元創作當如唐人"吳帶當風",在尊重歷史骨架前提下進行藝術升華。

【尚書】云:"慎厥終,惟其始。"華服日活動之成功,僅是文化長征第一步。吾輩既欣喜於"青青子衿"重現街頭,更當以"如履薄冰"之心守護文明基因。唯有持中守正,方能使漢服運動不至淪為商業狂歡,而真正成為民族復興之文化先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