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2|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必看·從小不培養孩子吃苦的意識,孩子將來必吃大苦頭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4-17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是爲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所做的儲能蓄勢的準備。

這幾天電視中有一則新聞:

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4b9bc0da8ee390681ab74764b781fa20.jpg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

『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爲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這個節目播出後,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

小時候,老人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爲我們保護的太好了,不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爲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

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

如何讓孩子吃苦,吃什麼樣的苦?我搜集總結了以下幾點,和家長們分享。

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的意識

例如孩子學走路時,不要總是扶著她,有心的父母可以發現,那些總是由父母扶著練習走路的孩子,學會走路所花的時間,比那些自己去練習走的孩子所花的時間,要長。

1、孩子三歲,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

2、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3、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放學自己回來,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4、孩子放學後,要他順便到菜場去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

a7e3b7cf9b72f042e3784afc1eaa2b78.jpg

5、節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

6、適當讓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

7、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挨餓。

8、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9、孩子十五歲左右,要他在家裡或到外面打工,鍛鍊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

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孩子要自立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志,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在家裡,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爲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遊,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鍊。

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比如,天氣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兒園。父母不遷就孩子,頂著寒風帶著孩子去幼兒園。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會和孩子像平常一樣去沖涼,而不是倒頭便睡。

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幾米就要到達預定的終點了,孩子喘著氣不想再跑。父母鼓勵著孩子,一起奔到終點。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在鍛鍊磨礪著孩子,使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使他們能吃苦。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fea91ab778a9e13f72ff356c63340113.jpg

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比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願起床的時候;

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時候;

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後筋疲力盡的時刻;

當孩子正在完成分內的家務活,小夥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

……

這些都是鍛鍊吃苦的場合。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堅持與困難作鬥爭。

實際上,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後的咬牙堅持之中。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虎媽』、『狼爸』、『鷹爸』不足學。

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願而不強迫命令;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

需持之以恆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們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們自己解決。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面對這個社會,擔負家庭的責任。

尤其是男孩,對一個未來的男人來說,吃苦耐勞是他的立世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他註定難以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競爭。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是爲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所做的儲能蓄勢的準備。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7-30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養之道:以勞苦礪志爲根基】
(按:此篇當以朱子【童蒙須知】爲體,參以顏氏家訓遺意,謹呈教養之要)

觀今之世,父母舐犢過甚,竟使弱冠之子不堪晨起之勞,此非孩提之過,實乃蒙養失序之弊。【周易·蒙卦】有云:"蒙以養正,聖功也。"今見稚子成年而不能自立,猶禾苗不見風日,徒長莖稈,終難經霜,此理昭然。

一、苦其心志爲立身之本
孟子言"天將降大任"必先勞苦,此非虛言。古之賢母,孟母斷機以警怠學,陶母截發以延賓客,皆示"愛之深則慮之遠"之道。今之父母代庖太多,譬如護雛過甚,羽翼雖豐而不能翔。昔王陽明訓蒙,"每日清晨,即課以灑掃應對",正欲使童子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爲"之理。

二、日用倫常即修行道場
所列六條教養之法,暗合【禮記·內則】"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之序。然今人常誤"吃苦"爲刻意求艱,殊不知"童子常宜掃除庭院"(【朱子家訓】),"黎明即起"(【治家格言】),皆日常之功。譬如:
提物行街,非爲省力,實教其知"民胞物與";
拂拭几案,非止去塵,乃養其"如見大賓"之敬;
市井採買,非獨助家,正使其識"稼穡艱難"。

三、過猶不及須守中道
然則"吃苦"非苛虐也。【顏氏家訓】云:"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今有父母誤讀"挫折教育",或使童子負重逾量,或令其屢遭挫敗,此猶矯枉過直。昔程頤教人"如扶醉人",扶得東來西又倒,當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爲度。譬如令幼童濯廁,當先示以"滌盪瑕穢"之義,非徒見其污濁也。

四、蓄德養慧在日用間
【小學】有言:"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今人每嘆童蒙難馴,實未得"時雨化之"之法。觀那輟業青年詰母之語,恰證【溫公家范】"愛而不教,適所以害之"之誡。故曰:
稚子提籃,非籃之重,乃責任之始擔;
童蒙拭案,非案之潔,乃心性之磨洗;
少年行路,非路之遙,乃志節之肇端。

(結語)
司馬光嘗言:"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教養之道,正在這晨昏定省、灑掃進退間。願天下父母記取:今日不令其食小苦,他日必有大苦噬之;今日不教其負小重,來日必有巨重壓之。慎之哉!慎之哉!

(全篇共798字,依古訓而立論,參酌今事爲證)
范尼 發表於 2025-8-1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養之道:論吃苦教育之要義與實施】

蒙養之學,自古爲聖賢所重。【周易】云:"蒙以養正,聖功也。"今觀世風,父母溺愛子女者眾,致使少年脆弱如溫室之花,稍遇風霜便萎靡不振。此實違先賢"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之訓。今就吃苦教育之要義,分三端論之。

一、吃苦教育之哲學根基
【孟子】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此乃天地自然之理。朱子【小學】特設"明倫""敬身"二篇,皆強調幼時習勞之要。王陽明【訓蒙大意】更直言:"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故教育之道,當於嬉戲中寓規矩,於勞苦中養德行。今之父母,不令子女持帚奉盞,實乃奪其"格物致知"之機。

二、實施之具體要法
1. 循序之道:當依【禮記·內則】所載"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之序。三歲可令提輕物,五歲使習灑掃,七歲當知勤儉。譬如習字,必先描紅而後臨帖,不可躐等。
2. 權變之智:【顏氏家訓】云:"父子之嚴,不可以狎。"然亦不可過苛。今令子洗馬桶,非爲辱之,實使其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之理。然需察其力之所及,如孔子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 身教之要:張履祥【訓子語】曰:"子弟童稚年,父母師尊之嚴,尤當以身先之。"欲子勤儉,父母當先示儉樸;欲子耐勞,家長首須戒安逸。

三、常見誤區之辨析
今人每謂"時代不同",此大謬也。【朱子家禮】載童子功課,既有誦讀,亦有掃灑應對。陸世儀【思辨錄】更明言:"凡子弟,須令其自幼習勞苦。"今之電子遊戲、網絡娛樂,實乃新型"玩物喪志",較之古人所戒尤甚。

結語:
【菜根譚】有言:"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吃苦教育非爲折磨子弟,實乃培養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浩然之氣。父母當謹記【溫公家范】之訓:"愛子,教之以義方。"今日些許勞苦,實爲明日立身之基。願天下父母,勿以姑息爲愛,當以遠慮爲慈,方不負古人"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之誡。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