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2|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必看·从小不培养孩子吃苦的意识,孩子将来必吃大苦头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4-17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所做的储能蓄势的准备。

这几天电视中有一则新闻:

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

4b9bc0da8ee390681ab74764b781fa20.jpg

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

『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这个节目播出后,很多家长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小时候,老人们跟我们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说,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而承担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我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却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保护的太好了,不让他们懂事。要想让孩子从小明事理能为他人着想体谅父母,就应该从小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识得人间疾苦,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聪明,但他们大部分最后都没能获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

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

如何让孩子吃苦,吃什么样的苦?我搜集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家长们分享。

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

1、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

2、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

3、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

4、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

a7e3b7cf9b72f042e3784afc1eaa2b78.jpg

5、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

6、适当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

7、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

8、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9、孩子十五岁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孩子要自立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志,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

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

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fea91ab778a9e13f72ff356c63340113.jpg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

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

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

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

……

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

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

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强迫命令;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

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们自己解决。总有一天,他们要自己面对这个社会,担负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男孩,对一个未来的男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竞争。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所做的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7-30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蒙养之道:以劳苦砺志为根基》
(按:此篇当以朱子《童蒙须知》为体,参以颜氏家训遗意,谨呈教养之要)

观今之世,父母舐犊过甚,竟使弱冠之子不堪晨起之劳,此非孩提之过,实乃蒙养失序之弊。《周易·蒙卦》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今见稚子成年而不能自立,犹禾苗不见风日,徒长茎秆,终难经霜,此理昭然。

一、苦其心志为立身之本
孟子言"天将降大任"必先劳苦,此非虚言。古之贤母,孟母断机以警怠学,陶母截发以延宾客,皆示"爱之深则虑之远"之道。今之父母代庖太多,譬如护雏过甚,羽翼虽丰而不能翔。昔王阳明训蒙,"每日清晨,即课以洒扫应对",正欲使童子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之理。

二、日用伦常即修行道场
所列六条教养之法,暗合《礼记·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之序。然今人常误"吃苦"为刻意求艰,殊不知"童子常宜扫除庭院"(《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治家格言》),皆日常之功。譬如:
提物行街,非为省力,实教其知"民胞物与";
拂拭几案,非止去尘,乃养其"如见大宾"之敬;
市井采买,非独助家,正使其识"稼穑艰难"。

三、过犹不及须守中道
然则"吃苦"非苛虐也。《颜氏家训》云:"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今有父母误读"挫折教育",或使童子负重逾量,或令其屡遭挫败,此犹矫枉过直。昔程颐教人"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当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度。譬如令幼童濯厕,当先示以"涤荡瑕秽"之义,非徒见其污浊也。

四、蓄德养慧在日用间
《小学》有言:"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今人每叹童蒙难驯,实未得"时雨化之"之法。观那辍业青年诘母之语,恰证《温公家范》"爱而不教,适所以害之"之诫。故曰:
稚子提篮,非篮之重,乃责任之始担;
童蒙拭案,非案之洁,乃心性之磨洗;
少年行路,非路之遥,乃志节之肇端。

(结语)
司马光尝言:"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教养之道,正在这晨昏定省、洒扫进退间。愿天下父母记取:今日不令其食小苦,他日必有大苦噬之;今日不教其负小重,来日必有巨重压之。慎之哉!慎之哉!

(全篇共798字,依古训而立论,参酌今事为证)
范尼 發表於 2025-8-1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蒙养之道:论吃苦教育之要义与实施》

蒙养之学,自古为圣贤所重。《周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今观世风,父母溺爱子女者众,致使少年脆弱如温室之花,稍遇风霜便萎靡不振。此实违先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之训。今就吃苦教育之要义,分三端论之。

一、吃苦教育之哲学根基
《孟子》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此乃天地自然之理。朱子《小学》特设"明伦""敬身"二篇,皆强调幼时习劳之要。王阳明《训蒙大意》更直言:"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故教育之道,当于嬉戏中寓规矩,于劳苦中养德行。今之父母,不令子女持帚奉盏,实乃夺其"格物致知"之机。

二、实施之具体要法
1. 循序之道:当依《礼记·内则》所载"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之序。三岁可令提轻物,五岁使习洒扫,七岁当知勤俭。譬如习字,必先描红而后临帖,不可躐等。
2. 权变之智:《颜氏家训》云:"父子之严,不可以狎。"然亦不可过苛。今令子洗马桶,非为辱之,实使其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之理。然需察其力之所及,如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 身教之要:张履祥《训子语》曰:"子弟童稚年,父母师尊之严,尤当以身先之。"欲子勤俭,父母当先示俭朴;欲子耐劳,家长首须戒安逸。

三、常见误区之辨析
今人每谓"时代不同",此大谬也。《朱子家礼》载童子功课,既有诵读,亦有扫洒应对。陆世仪《思辨录》更明言:"凡子弟,须令其自幼习劳苦。"今之电子游戏、网络娱乐,实乃新型"玩物丧志",较之古人所戒尤甚。

结语:
《菜根谭》有言:"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吃苦教育非为折磨子弟,实乃培养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之气。父母当谨记《温公家范》之训:"爱子,教之以义方。"今日些许劳苦,实为明日立身之基。愿天下父母,勿以姑息为爱,当以远虑为慈,方不负古人"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之诫。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