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3|回覆: 0

[中醫養生] 飽不洗頭,餓不洗澡

[複製連結]
+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4-16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養生

養生

1、飽不洗頭,餓不洗澡。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汗水沒落,冷水莫澆。溫水刷牙,防敏固齒。

2、吃米帶糠,吃菜帶幫。男不離韭,女不離藕。青紅蘿蔔,生克熟補。食不過飽,飽不急臥。

3、養生在動,養心在靜。心不清淨,思慮妄生。心神安寧,病從何生。閉目養神,靜心益智。

4、藥補食補,莫忘心補。以財為草,以身為寶。煙熏火燎,不吃為好。油炸醃泡,少吃為妙。

5、臭魚爛蝦,索命冤家。食服常溫,一體皆春。冷勿冰齒,熱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飲。

6、多食果菜,少食肉類。飲食有節,起居有時。頭部宜冷,足部宜熱。知足常樂,無求常安。

吃的不適要調脾胃:

7、養生在勤,養心在靜。

8、人到老年,必須鍛練,散步慢跑,練拳舞劍;莫怕嚴寒,清掃庭院,繪畫添趣,心胸廣寬;

9、聞雞起舞,床不可貪,種花養鳥,習書覽篇;奕棋唱戲,房事莫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

10、活動身體,貴在經常,心情舒暢,長壽健康;遇事勿怒,勞勿過偏,茶水勿濃,學習勿念;

養生

養生

11、飲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飯勿語,切勿吸煙;低鹽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飯莫過量;

12、每日三餐,調劑適當,蔬菜水果,多吃無防;按時入睡,定時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

13、飲酒勿過,名利勿鑽,閒氣勿生,胸懷要寬。

14、心無病,防為早,心裏健康身體好;心平衡,要知曉,情緒穩定疾病少;

15、練身體,動與靜,彈性生活健心妙;要食養,八分飽,臟腑輕鬆自疏導;

16、人生氣,易衰老,適當宣洩人歡笑;品書畫,溪邊釣,選擇愛好自由挑;

17、動腦筋,不疲勞,思睡養心少熱鬧;有規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協調;

18、常搓手,可健腦,防止凍瘡和感冒。

19、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臍,冬不蒙頭。白天多動,夜裏少夢。

20、睡前洗腳,勝吃補藥。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

21、早睡早起,怡神爽氣,貪房貪睡,添病減歲。夜裏磨牙,肚裏蟲爬。

22、一天吃一頭豬,不如床上打呼嚕。

23、三天吃一隻羊,不如洗腳再上床。

24、枕頭不選對,越睡人越累。先睡心,後睡人,睡覺睡出大美人。

25、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

26、睡覺莫睡巷,最毒穿堂風。

27、睡覺不點燈,早起頭不暈。

28、要想睡得人輕鬆,切莫腳朝西來頭朝東。

+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6-28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養生諺語中的中醫攝生智慧】

"飽不洗頭,餓不洗澡"之訓,實乃濃縮【黃帝內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之要義。考其源流,可溯至【千金要方】所載"新飽沐發,冷水灌足,皆令人生病",孫思邈更明言"飢忌浴,飽忌沐",此中深意,值得細究。

一、飲食與沐浴之時機
【老老恆言】云:"胃暖則絡脈榮",飽食後氣血聚於脾胃以運化水谷,此時沐發令水氣上逆,易致頭面絡脈拘急,此即【靈樞】"陽氣者,精則養神"之理。而飢餓時衛陽不足,腠理空虛,沐浴易引外邪,【諸病源候論】所謂"浴則傷氣"正指此弊。至若"冷水洗臉"之法,實合【養生類纂】"以寒水沃面,能醒神明目"之說,然需知"冷勿冰齒"乃防陽明經氣受損。

二、動靜相宜之養生
"養生在動,養心在靜"八字,暗合周敦頤【太極圖說】"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之機。朱丹溪【格致餘論】強調:"動靜合宜,氣血和暢",散步打拳屬導引之術,閉目養神乃存想之法。尤其"心神安寧,病從何生"二句,直指【素問】"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旨。

三、飲食調攝之要訣
"食服常溫"之說,本於【飲膳正要】"熱無灼唇,冷無冰齒"。"男韭女藕"之論,則根於【本草綱目】韭歸肝經助陽,藕入心經養陰的性味歸經理論。至若"臭魚爛蝦"之戒,恰應【金匱要略】"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之訓。

四、起居作息之法度
"夏不睡石"等句,體現【遵生八箋】"順四時而適寒暑"的原則。石屬陰金,秋板屬燥金,皆與季節氣相剋。"睡前洗腳"之法,實暗合湧泉穴導引之術,【雲笈七籤】載"夕時濯足,引火歸元",足見古人智慧。

今人若欲實踐此養生之道,當明三要:
1. 辨證施養:如"冷水洗臉"適於陽盛體質,虛寒者宜溫水
2. 因時制宜:春宜"廣步於庭",冬當"早臥晚起"
3. 適度為要:即如"食不過飽",亦非機械限食,而當"常如飽中飢"

此篇養生口訣,雖俚語而含至理,然需結合【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根本原則,方得古人攝生之真諦。學者當以理明之,以實踐之,不可拘泥字面而失其神髓也。
+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7-11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養生箴言之要義】

"飽不洗頭,餓不洗澡"之訓,乃中醫"天人相應"理論之具體體現。【黃帝內經】有云:"食氣入胃,散精於肝",飽食後氣血聚於脾胃以助運化,此時沐發易引水濕之氣上逆,阻滯陽氣升發。而飢餓時衛氣虛弱,沐浴易致外邪乘虛而入,此與【千金要方】"沐浴無常不吉"之說暗合。

"冷水洗臉,溫水刷牙"之法,深合陰陽調和之道。面部屬陽,宜以涼水激之,可收"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之效;齒為腎之餘,溫水漱齒乃"固護真元"之舉。此二法看似平常,實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奧義。

至若"男不離韭,女不離藕"之說,源自藥物歸經理論。韭菜辛溫,入肝經而助陽氣,正合男子陽剛之體;蓮藕甘寒,入心脾而滋陰血,恰應女子陰柔之質。此乃【神農本草經】"五宜"原則之活用,非經驗之談,實有醫理為據。

養生箴言中"心不清淨,思慮妄生"八字,直指養心要訣。【莊子】謂"坐忘",【孟子】言"養浩然之氣",皆強調心神安寧之本。今人每重形體鍛煉而輕精神調攝,殊不知【類經】早有"形神相即"之誡,心神躁動則五臟皆搖,此現代所謂"心身疾病"之肇端也。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心補"三句,道盡養生層次。【飲膳正要】強調"食飲有節",然更高境界在於【周易】"寂然不動"之心修。觀今人重金玉其外而輕道德內守,恰如【抱朴子】所譏"慕榮華而忽養生",豈非捨本逐末?

諸般起居細則,如"夏不睡石,冬不蒙頭"等,皆暗合四時陰陽消長之理。【禮記·月令】詳載天人相應之道,今之科學證實季節更替與人體激素分泌密切相關,可見古賢觀察之精微。至若"睡前洗腳"之俗,實乃引火歸元之法,足三陰三陽經交匯於此,溫水濯足有助氣血周流。

要之,此篇養生箴言非零散經驗,實為傳統醫學"治未病"思想之具體化。學者當以【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為綱,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不負先賢養生濟世之深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