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6|回覆: 1

[醫藥臨床] 樟樹皮葉治病多

[複製鏈接]
蒲昭和 發表於 2018-4-14 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樟樹,又名香樟、香蕊、樟腦樹等。它既是優良木材,也是治病良藥。中醫認為樟樹皮(葉)味辛微苦,性溫,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通竅活血等功效,可治吐瀉、胃痛、風濕痹痛、痛風、腳氣、疥癬風癢、跌打損傷等症。樟樹入藥以皮、葉、果為主,多單獨使用,既可內服,也能外用。下面就列舉有關樟樹治病簡效方如下:

霍亂:類似急性胃腸炎,以劇烈吐瀉、腹痛等為主證。可用樟皮20克(二層皮)切碎,加水煎取液300毫升,分2次服完。

氣心痛:指肝鬱氣滯、肝胃失和或飲食不調等引起胃脘痛。取樟樹皮(內層黃皮)焙乾為末,每次用30克,木香5克,煎水半碗,溫服,1日1~2次。輕症者服1次,重者3~4次可愈。

痛風關節痛:樟樹二重皮(鮮)、地膽草鮮根各30克,水煎服,1日服2次,連服3~5天。對痛風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疼痛有效。

腳弱症:即中醫名為『腳氣病』,主要與濕熱侵襲或營養不良有關,表現以足脛無力、麻木酸痛、攣急,腳不腫,而日見枯瘦等為特徵。樟樹皮30克(塗生薑汁炙令黃),搗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每次以米粥調服3克為佳。

勞傷疼痛:香樟根皮、鐵筷子、辣蓼根、鵝不食草各15克。泡酒服,1日3次,每次15毫升。對腰肌勞損,或過勞引起的周身疼痛有效。

風濕性關節炎:鮮樟樹葉500克洗淨,加水2000毫升,燒開後用小煎30分鐘,將液倒入浴缸中,加溫水至2/3,全身浸泡30分鐘,1天2次,連用5~7天。對關節紅腫、手足冷痛有效。

陰疽:類似於現代的慢性皮膚潰瘍、化膿性炎症等。取樟樹鮮葉1把,與冷飯粒合搗,包敷患處。陰疽初期可消腫,如化膿則能排膿。

手足皸裂:明礬50克,樟樹葉10克,地骨皮50克,用1000毫升,水煎15分鐘,待水溫能入手時浸泡手足至軟後擦乾,再於患處塗搽熟豬油,每日2次。

鈎蟲病:樟樹嫩梢250克,炒黃,水1000毫升,煎至250毫升,次晨空腹溫服。

手足癬:鮮樟葉100克,煎湯熏洗,1日2次,連用數天。

燙傷:樟葉、皮各適量,曬乾燒灰,以蛋清調搽,對中度燒燒起泡有效。

褥瘡:樟樹皮100克,烘乾研磨成細粉。使用時將藥粉撒在壓瘡處,加蓋薄消毒紗布,膠布固定,1天換藥1次。一般7~10天可愈。

瘙癢:鮮樟樹葉500克,煎水洗澡,能止癢、祛風。對風疹、過敏、蚊蟲叮咬引起的皮膚瘙癢有效。

提示:樟樹含樟腦,有一定生育毒性,有可能導致流產或影響幼兒發育,故懷孕後或哺乳期當禁用。(蒲昭和 成都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真衣 發表於 2025-5-20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樟木藥性考略暨臨床應用疏證】

樟木入藥,肇端於【本草拾遺】,歷代醫家遞相闡發,至明清而大備。其性溫而不燥,味辛而能散,具升降浮沉之妙用,誠為祛風勝濕之要藥。今就臨床效驗確鑿者,條陳如次:

一、藥性機理辨微
樟木皮葉所含揮髮油(樟腦為主),乃其藥效之本。【本草綱目】謂其"通關竅,利滯氣",實因辛香走竄之性,能宣通十二經絡。其溫中止痛之功,契合【素問】"寒者熱之"之旨;除濕殺蟲之效,暗合"風能勝濕"之理。然其性偏燥烈,陰虛血虧者慎用,此乃"亢害承制"之戒。

二、臨床應用發微
1. 霍亂證治:此方取樟皮辛溫化濁,正合【傷寒論】"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之治則。現代研究證實其揮髮油對腸道平滑肌具雙向調節作用,故能止瀉而不致便秘。

2. 痛風急症:配伍地膽草乃"相使"之法。樟皮通絡止痛,地膽草清熱利濕,二者剛柔相濟。近人實驗顯示,此配伍可顯著抑制IL-1β表達,此即中醫"通則不痛"之現代詮釋。

3. 腳氣療法:薑汁炙法尤具深意。生薑辛溫助陽,與樟皮協同增效,米粥送服則寓"峻藥緩投"之智。考【千金方】治腳氣諸方,多取此配伍心法。

三、外治特色舉隅
風濕浴方遵"漬形以為汗"之經旨,通過玄府開泄,使藥力直達腠理。其水溫控制當在40-45℃間,此正合【外台秘要】"微汗為度"之說。至若陰疽外敷,冷飯粒實為發酵藥引,乃民間"以濁引濁"之妙法。

四、臨證要點
1. 採收規範:春季采皮當取東向枝條,此際精油含量最高,符合"采造有時"的古訓。
2. 劑量把控:內服不宜超過30克/日,外用濃度控制在5%以下,此即"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戒。
3. 配伍禁忌:忌與鬱金同用,恐其辛散太過;畏硝石者,以其性相激也。

按:樟腦毒性問題,宋代【證類本草】已有"妊婦忌服"之誡。現代毒理學表明,其LD50為70mg/kg(大鼠口服),故臨床使用務必中病即止。昔葉天士治痹證用樟木,必佐以當歸養血,此即"剛柔互濟"之典範,後學當深思之。

(本文依【中醫方劑大辭典】體例撰述,引證文獻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