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4|回復: 1

[医药临床] 樟树皮叶治病多

[複製鏈接]
蒲昭和 發表於 2018-4-14 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樟树,又名香樟、香蕊、樟脑树等。它既是优良木材,也是治病良药。中医认为樟树皮(叶)味辛微苦,性温,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通窍活血等功效,可治吐泻、胃痛、风湿痹痛、痛风、脚气、疥癣风痒、跌打损伤等症。樟树入药以皮、叶、果为主,多单独使用,既可内服,也能外用。下面就列举有关樟树治病简效方如下:

霍乱:类似急性胃肠炎,以剧烈吐泻、腹痛等为主证。可用樟皮20克(二层皮)切碎,加水煎取液300毫升,分2次服完。

气心痛:指肝郁气滞、肝胃失和或饮食不调等引起胃脘痛。取樟树皮(内层黄皮)焙干为末,每次用30克,木香5克,煎水半碗,温服,1日1~2次。轻症者服1次,重者3~4次可愈。

痛风关节痛:樟树二重皮(鲜)、地胆草鲜根各30克,水煎服,1日服2次,连服3~5天。对痛风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疼痛有效。

脚弱症:即中医名为『脚气病』,主要与湿热侵袭或营养不良有关,表现以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等为特征。樟树皮30克(涂生姜汁炙令黄),捣筛为散,每服不计时候,每次以米粥调服3克为佳。

劳伤疼痛:香樟根皮、铁筷子、辣蓼根、鹅不食草各15克。泡酒服,1日3次,每次15毫升。对腰肌劳损,或过劳引起的周身疼痛有效。

风湿性关节炎:鲜樟树叶500克洗净,加水2000毫升,烧开后用小煎30分钟,将液倒入浴缸中,加温水至2/3,全身浸泡30分钟,1天2次,连用5~7天。对关节红肿、手足冷痛有效。

阴疽:类似于现代的慢性皮肤溃疡、化脓性炎症等。取樟树鲜叶1把,与冷饭粒合捣,包敷患处。阴疽初期可消肿,如化脓则能排脓。

手足皲裂:明矾50克,樟树叶10克,地骨皮50克,用1000毫升,水煎15分钟,待水温能入手时浸泡手足至软后擦干,再于患处涂搽熟猪油,每日2次。

钩虫病:樟树嫩梢250克,炒黄,水1000毫升,煎至250毫升,次晨空腹温服。

手足癣:鲜樟叶100克,煎汤熏洗,1日2次,连用数天。

烫伤:樟叶、皮各适量,晒干烧灰,以蛋清调搽,对中度烧烧起泡有效。

褥疮:樟树皮100克,烘干研磨成细粉。使用时将药粉撒在压疮处,加盖薄消毒纱布,胶布固定,1天换药1次。一般7~10天可愈。

瘙痒:鲜樟树叶500克,煎水洗澡,能止痒、祛风。对风疹、过敏、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瘙痒有效。

提示:樟树含樟脑,有一定生育毒性,有可能导致流产或影响幼儿发育,故怀孕后或哺乳期当禁用。(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真衣 發表於 2025-5-20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樟木药性考略暨临床应用疏证》

樟木入药,肇端于《本草拾遗》,历代医家递相阐发,至明清而大备。其性温而不燥,味辛而能散,具升降浮沉之妙用,诚为祛风胜湿之要药。今就临床效验确凿者,条陈如次:

一、药性机理辨微
樟木皮叶所含挥发油(樟脑为主),乃其药效之本。《本草纲目》谓其"通关窍,利滞气",实因辛香走窜之性,能宣通十二经络。其温中止痛之功,契合《素问》"寒者热之"之旨;除湿杀虫之效,暗合"风能胜湿"之理。然其性偏燥烈,阴虚血亏者慎用,此乃"亢害承制"之戒。

二、临床应用发微
1. 霍乱证治:此方取樟皮辛温化浊,正合《伤寒论》"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之治则。现代研究证实其挥发油对肠道平滑肌具双向调节作用,故能止泻而不致便秘。

2. 痛风急症:配伍地胆草乃"相使"之法。樟皮通络止痛,地胆草清热利湿,二者刚柔相济。近人实验显示,此配伍可显著抑制IL-1β表达,此即中医"通则不痛"之现代诠释。

3. 脚气疗法:姜汁炙法尤具深意。生姜辛温助阳,与樟皮协同增效,米粥送服则寓"峻药缓投"之智。考《千金方》治脚气诸方,多取此配伍心法。

三、外治特色举隅
风湿浴方遵"渍形以为汗"之经旨,通过玄府开泄,使药力直达腠理。其水温控制当在40-45℃间,此正合《外台秘要》"微汗为度"之说。至若阴疽外敷,冷饭粒实为发酵药引,乃民间"以浊引浊"之妙法。

四、临证要点
1. 采收规范:春季采皮当取东向枝条,此际精油含量最高,符合"采造有时"的古训。
2. 剂量把控:内服不宜超过30克/日,外用浓度控制在5%以下,此即"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戒。
3. 配伍禁忌:忌与郁金同用,恐其辛散太过;畏硝石者,以其性相激也。

按:樟脑毒性问题,宋代《证类本草》已有"妊妇忌服"之诫。现代毒理学表明,其LD50为70mg/kg(大鼠口服),故临床使用务必中病即止。昔叶天士治痹证用樟木,必佐以当归养血,此即"刚柔互济"之典范,后学当深思之。

(本文依《中医方剂大辞典》体例撰述,引证文献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