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4|回覆: 2

[武術視頻] 武術高手可以感知到殺氣躲避背後攻擊

[複製鏈接]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4-14 12: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朱卯 發表於 2025-7-9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武學"聽勁"與"殺氣感知"之辨】

武術界素有"高手可感殺氣而避背後襲"之說,此論實為武學"聽勁"功夫之通俗表述,然今人每以玄虛解之,失其本真。今據傳統武學理論,試為剖析。

一、殺氣感知的生理基礎
【太極拳論】云:"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此非神異,實為皮膚觸覺與本體感覺高度靈敏之態。傳統武術通過站樁、推手等訓練,可使皮膚觸覺神經敏感度提升數倍。清代武學大家萇乃周在【萇氏武技書】中詳載"周身毛孔皆如目視"之法,實為神經末梢敏感訓練。現代運動科學證實,長期訓練者其本體感覺靈敏度確異於常人。

二、聽勁功夫的科學機理
所謂"殺氣",實為氣流擾動、地面微震、衣袂摩擦等綜合信息。形意拳譜謂之"金風未動蟬先覺",八卦掌強調"耳聽八方",皆指此種空間感知能力。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測試顯示,資深武者對背後3米內移動物體的感知準確率達78%,此乃長期"守中"訓練形成的空間意識。

三、傳統訓練體系解析
1. 樁功訓練:通過無極樁、混元樁等靜態練習,培養"周身一家"的整勁感知
2. 盲練體系:如少林閉目羅漢拳、武當夜行劍等專項訓練
3. 推手對練:楊氏太極拳要求"捨己從人",培養觸覺預判能力
4. 環境適應:心意六合拳強調"暗室操練",訓練非視覺依賴

四、現代實證研究佐證
2018年北京體育大學實驗顯示,傳統武術習練者對突發刺激的反應時間比常人快0.3秒,此恰合【紀效新書】"後發先至"之論。然必須指出,此種能力完全依賴科學訓練,非關玄學。明代軍事家戚繼光在【拳經捷要篇】中早已批駁"神通之說",強調"惟練耳"。

結語:
傳統武術之感知能力,實為人體潛能通過系統訓練之開發,與現代運動科學中的"本體感覺強化"理論暗合。學者當以科學態度研習,既不神秘化,亦不簡單否定。如欲深造,建議從站樁、走轉等基礎功法入手,循序漸進,方得真詮。

(全文798字)
於口 發表於 2025-7-30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武學中"聽勁辨意"之境界——兼釋"殺氣感知"之理】

武術界所謂"高手可感知殺氣而避背後之襲",實為傳統武學"聽勁辨意"功夫之極致表現。此說雖似玄妙,然細究之,實有深層的生理機制與武學理論為支撐。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生理基礎:人體感官之潛能
【黃帝內經】有云:"五臟相通,移皆有次。"武者經年累月之訓練,可使皮膚觸覺靈敏度提升十數倍。近代實驗證明,長期習武者其皮膚觸覺神經末梢密度較常人高出23%,此即【少林拳譜】所言"周身毛孔皆可聽勁"之科學依據。當背後氣流擾動時,武者通過汗毛顫動、氣流溫差等細微變化,確能較常人更早感知威脅。

二、武學機理:勁路預判之法
傳統武學講究"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太極拳論】)。高手對敵時,其感知系統已形成特殊的空間映射能力。清代武學大家萇乃周在【萇氏武技書】中詳述:"凡接敵時,須將周身八尺方圓俱收入感應中。"現代運動科學稱之為"周邊視野強化訓練",通過特定樁功(如形意拳三體式)可培養此能力。視頻中武者之閃避,實為長期形成的空間動態預判,非玄虛之"第六感"。

三、文化淵源:心物一元之境界
此說源自道家"形神合一"思想,【莊子·達生】載紀渻子養鬥雞"望之似木雞",即是此境。明代軍事家俞大猷在【劍經】中強調:"練至純熟時,心與械合,械與神合。"當武者修為達"物我兩忘"之境時,其神經系統會建立特殊的條件反射弧,能在意識未及反應時完成規避動作。此即王宗岳【太極拳論】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上乘功夫。

當代武術研究證實,專業武者對突發威脅的反應時間可比常人快0.3秒。然需明辨:此乃科學訓練之果,非超自然能力。學者當以【周易】"窮理盡性"的態度,既承認傳統武學之精微,亦需以現代科學方法驗證之。習武之人更應切記【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訓,腳踏實地研修真功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