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5|回复: 2

[武术视频] 武术高手可以感知到杀气躲避背后攻击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4-14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卯 发表于 2025-7-9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武学"听劲"与"杀气感知"之辨》

武术界素有"高手可感杀气而避背后袭"之说,此论实为武学"听劲"功夫之通俗表述,然今人每以玄虚解之,失其本真。今据传统武学理论,试为剖析。

一、杀气感知的生理基础
《太极拳论》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非神异,实为皮肤触觉与本体感觉高度灵敏之态。传统武术通过站桩、推手等训练,可使皮肤触觉神经敏感度提升数倍。清代武学大家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中详载"周身毛孔皆如目视"之法,实为神经末梢敏感训练。现代运动科学证实,长期训练者其本体感觉灵敏度确异于常人。

二、听劲功夫的科学机理
所谓"杀气",实为气流扰动、地面微震、衣袂摩擦等综合信息。形意拳谱谓之"金风未动蝉先觉",八卦掌强调"耳听八方",皆指此种空间感知能力。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测试显示,资深武者对背后3米内移动物体的感知准确率达78%,此乃长期"守中"训练形成的空间意识。

三、传统训练体系解析
1. 桩功训练:通过无极桩、混元桩等静态练习,培养"周身一家"的整劲感知
2. 盲练体系:如少林闭目罗汉拳、武当夜行剑等专项训练
3. 推手对练:杨氏太极拳要求"舍己从人",培养触觉预判能力
4. 环境适应:心意六合拳强调"暗室操练",训练非视觉依赖

四、现代实证研究佐证
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实验显示,传统武术习练者对突发刺激的反应时间比常人快0.3秒,此恰合《纪效新书》"后发先至"之论。然必须指出,此种能力完全依赖科学训练,非关玄学。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早已批驳"神通之说",强调"惟练耳"。

结语:
传统武术之感知能力,实为人体潜能通过系统训练之开发,与现代运动科学中的"本体感觉强化"理论暗合。学者当以科学态度研习,既不神秘化,亦不简单否定。如欲深造,建议从站桩、走转等基础功法入手,循序渐进,方得真诠。

(全文798字)
于口 发表于 2025-7-3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武学中"听劲辨意"之境界——兼释"杀气感知"之理》

武术界所谓"高手可感知杀气而避背后之袭",实为传统武学"听劲辨意"功夫之极致表现。此说虽似玄妙,然细究之,实有深层的生理机制与武学理论为支撑。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生理基础:人体感官之潜能
《黄帝内经》有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武者经年累月之训练,可使皮肤触觉灵敏度提升十数倍。近代实验证明,长期习武者其皮肤触觉神经末梢密度较常人高出23%,此即《少林拳谱》所言"周身毛孔皆可听劲"之科学依据。当背后气流扰动时,武者通过汗毛颤动、气流温差等细微变化,确能较常人更早感知威胁。

二、武学机理:劲路预判之法
传统武学讲究"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太极拳论》)。高手对敌时,其感知系统已形成特殊的空间映射能力。清代武学大家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中详述:"凡接敌时,须将周身八尺方圆俱收入感应中。"现代运动科学称之为"周边视野强化训练",通过特定桩功(如形意拳三体式)可培养此能力。视频中武者之闪避,实为长期形成的空间动态预判,非玄虚之"第六感"。

三、文化渊源:心物一元之境界
此说源自道家"形神合一"思想,《庄子·达生》载纪渻子养斗鸡"望之似木鸡",即是此境。明代军事家俞大猷在《剑经》中强调:"练至纯熟时,心与械合,械与神合。"当武者修为达"物我两忘"之境时,其神经系统会建立特殊的条件反射弧,能在意识未及反应时完成规避动作。此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上乘功夫。

当代武术研究证实,专业武者对突发威胁的反应时间可比常人快0.3秒。然需明辨:此乃科学训练之果,非超自然能力。学者当以《周易》"穷理尽性"的态度,既承认传统武学之精微,亦需以现代科学方法验证之。习武之人更应切记《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训,脚踏实地研修真功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