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3|回復: 1

[医药临床] 苏木灵仙汤治疗跌打损伤

[複製鏈接]
刘洪峰 發表於 2018-4-12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暴力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软组织损伤,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的疾病,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瘀斑、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等,属中医学筋伤范畴。〖圣济总录·伤折恶血不散〗记载:『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痞结不散,则为肿为痛。』〖血证论〗曰:『凡跌打未破者,其血坏死,伤其肌肉则肿痛瘀血凝滞之故也。』该病是由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所致,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胀是由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所致;而疼痛则是由于血肿或炎性反应物刺激末梢神经所致,故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原则。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及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自拟苏木灵仙汤(苏木30克,威灵仙24克,刘寄奴24克,生大黄24克,透骨草24克,赤芍24克,乳没各15克,姜黄18克,红花12克,艾叶18克。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及其他原因所致筋脉肌肉肿痛、肢体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者。日1剂,水煎服,外熏洗;3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疗效满意。该方是由苏木、威灵仙、刘寄奴、生大黄、透骨草、赤芍、乳没、姜黄、红花、艾叶等药组成,方中苏木咸能入血,辛可走散,治疗跌打损伤取其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威灵仙辛散善走,性温通利,通经达络功用;透骨草、刘寄奴活血消肿、通经止痛;生大黄凉血祛瘀,作用于跌打损伤能祛瘀止痛,〖本草新编〗云:『大黄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调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陈致新,导瘀血,滚痰涎,破癥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姜黄通经止痛;艾叶温经止痛;赤芍活血散瘀止痛;乳没散瘀止痛;红花活血祛瘀、行气中之血。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在机体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增加血小板活性,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加快止血过程,同时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形成,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病变组织恢复的作用。

张某,男,28岁。 2015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于1日前不慎滑倒后左踝关节扭伤,当时疼痛,活动受限,逐渐肿胀,经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早起肿痛更甚,不能活动而来诊。诊见:内外踝处肿胀明显,局部呈青紫色,触痛(+ ),活动时痛甚,X线摄片检查未见骨折,诊断为左踝关节扭伤,给予苏木灵仙汤外熏洗。熏洗后1天疼痛大减,3天后疼痛基本消失,瘀血消散,能下地活动,数日后疼痛消失而愈。(刘洪峰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钱洽 發表於 2025-4-21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苏木灵仙汤治疗踝关节扭伤医案评析》

按:观此案乃典型跌扑伤筋之候,诚如《医宗金鉴》所言:"跌打损伤之证,专从血论"。患者左踝扭伤后呈现肿痛拒按、活动受限等症,恰合《圣济总录》"血溢脉外,滞留成瘀"之病机。余临证四十载,于筋伤治疗有三昧真火:首重气血调达,次察经络通畅,再顾筋骨和合。今就本案析之:

一、方药精当处
苏木灵仙汤组方暗合"血水同治"之妙。方中苏木为君,《本草备要》载其"专泄血分壅滞",现代药理证实其苏木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威灵仙、透骨草为臣,取"风能胜湿"之意,尤善透达深部瘀滞。更妙在生大黄之用,《本草正义》谓其"迅如走丸,一过无余",此案取其"斩关夺门"之功,非为通腑,实为破瘀。红花、姜黄相配,深得"气行则血行"三昧,较单用活血药更胜一筹。

二、外治玄机
熏洗之法尤宜肢体远端损伤。艾叶辛温透皮,借热力开腠理,使药力直达病所。现代研究显示,40℃药液熏洗可使局部血流量增加300%,此正合《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旨。然需注意急性期当冷敷止血,24小时后转热敷活血,此时间节点不可颠倒。

三、病案启示
该患者初诊肿胀未消反剧,提示局部微循环障碍已达临界。方中赤芍、乳没组合,既解微血管痉挛,又降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单纯消炎镇痛药更具针对性。经治两疗程显效,印证了《正体类要》"气血活则瘀自消"之说。

结语:治伤如治国,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此方将传统"活血化瘀"法细化为"破瘀-行气-透络-温通"四步,堪为筋伤治疗典范。然临证需注意:老年患者当减量,孕妇忌用,凝血功能障碍者慎之。若能配合针刺解溪、丘墟等穴,疗效更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