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5|回覆: 1

[醫藥臨床] 補中益氣湯治腸炎效佳

[複製連結]
劉立紅 發表於 2018-4-10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補中益氣湯出自金代名醫李東垣【脾胃論】,是中醫方劑里有名的補益方劑。具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之證。原方藥物組成:黃芪、人參(黨參)、白朮、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臨床治療疾病較多,如眩暈、低血壓、臟器下垂等等。筆者在對一些腹瀉患者治療中發現,補中益氣丸對一些特殊類型腹瀉有較好的效果。補中益氣湯原方本來就註明對久瀉便溏有治療作用。但是筆者在臨床發現有一種特殊腹瀉患者,主要表現患者飲食正常,大便次數增多,但是大便不溏泄,每日3~5次,伴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而且幾乎每次早中晚飯後就要大便。對於這種特殊類型患者,筆者在補中益氣丸基礎上,根據患者具體表現加減藥物,均能取得良好的療效。現舉兩例如下。

驗案一:患者方某,女性,63歲。形體瘦弱,自述經常腹瀉,每日3~5次,且每次飯後不久即瀉,瀉前有腹痛下墜感,便後減輕,頭暈乏力,舌淡邊尖略紅,脈細。考慮患者雖然納可,但是飯後即腹脹,說明胃雖然能受納,但是脾虛不能健運,便前腹痛,便後痛減,考慮肝鬱乘脾。故以補中益氣丸合痛瀉要方加減,處方如下:黨參15克,焦白朮15克,炙甘草9克,陳皮9克,黃芪20克,當歸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防風9克,山藥15克。以上方藥每日1劑,煎服2次。方中以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以痛瀉要方瀉肝補脾,酌加山藥、茯苓健脾止瀉。患者一周後複診,病情明顯好轉,每日大便1~2次,腹痛減輕,繼續服用1周,症狀消失,後以補中益氣丸鞏固一段時間。

驗案二:患者周某,男性,43歲。患者患慢性腹瀉數年,近半個月加重,每日大便4~6次。飲食正常,每次飯後必大便,大便成型,便後覺舒適。舌淡苔薄,中心薄黃膩。脈細滑。患者到縣級醫院做腸鏡診斷爲結腸炎。患者雖然腹瀉,但是形體仍偏胖,痰濕體質。處方以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15克,焦白朮15克,炙甘草9克,當歸9克,陳皮9克,黃芪20克,升麻6克,柴胡6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黃連6克,薏苡仁30克。上方每日1劑,1周後患者複診效果明顯,繼續服用2周基本痊癒。本方以補中益氣湯健脾昇陽,加半夏、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濕,方中另加黃連6克,是因爲舌苔中心微黃膩,所謂『獨處藏邪』,說明雖然脾虛爲主,但是仍然有少許濕熱,所以加黃連清熱燥濕。諸藥合用,方證合拍,收效甚佳。

從以上病例看,補中益氣湯對於這種特殊腹瀉辨證爲脾虛爲主,能夠收到較好療效。(劉立紅 安徽省宿松縣孚玉鎮大河村衛生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6-9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補中益氣湯治療腸炎之臨證體悟】

補中益氣湯乃李東垣【脾胃論】之要方,其組方精妙,深合【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旨。今觀醫者以此方療治特殊類型腸炎,誠得東垣心法真傳。余不揣淺陋,謹就本方應用機理略陳管見。

一、方義闡微
本方以黃芪爲君,佐人參、白朮、甘草建中州之氣;當歸養血和營,陳皮理氣醒脾,升麻、柴胡升舉清陽,暗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經旨。尤妙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使補而不滯。全方體現"甘溫除熱"之法度,正合【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之論。

二、證治機理
所舉兩案雖同屬腹瀉,然病機各具特點:
案一乃典型土虛木乘之候。患者飯後即瀉、腹痛下墜,顯系脾虛氣陷兼肝鬱乘土。醫者合痛瀉要方,取白芍柔肝,防風疏木,更佐茯苓、山藥實脾,深得"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三昧。

案二屬脾虛濕蘊證。患者雖瀉而形豐,舌現黃膩,是虛中夾濕之象。加半夏、薏苡仁運脾化濕,少佐黃連清鬱熱,正合東垣"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尤妙在察舌苔"獨處藏邪",足見診斷之精微。

三、臨證啟示
1. 異病同治之妙:兩案同用補中益氣湯,或合痛瀉要方,或加二陳湯化裁,體現"方隨證轉"的辨證精髓。
2. 升清降濁之法:東垣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本方升麻、柴胡之妙用,恰是治療飯後即瀉之關鍵。
3. 體質辨證要旨:案一瘦人用山藥,案二胖人用薏苡,體現"因人制宜"的辨證思維。

四、結語
補中益氣湯治腸炎之效,實因把握"脾主升清"之樞機。然臨床運用須知:
1. 濕熱壅盛者慎用
2. 暴瀉實邪非其所宜
3. 須據舌脈靈活化裁

昔年葉天士曾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補中益氣湯之治瀉,正是升脾陽以助運化的典範。學者當於此處細加玩味,則臨證自能觸類旁通。
ldk8 發表於 2025-7-4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補中益氣湯治療腸炎之臨證體悟】

補中益氣湯乃李東垣【脾胃論】之要方,其組方精妙,配伍嚴謹,誠爲調理中焦之圭臬。今觀同道運用此方治療特殊類型腸炎,療效顯著,余深以爲然,茲就學術要點略陳管見。

一、方義闡微
此方以黃芪爲君,配伍人參、白朮、甘草,深合【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旨。當歸養血和營,陳皮理氣和胃,升麻、柴胡升舉清陽,更佐姜棗調和營衛。全方體現"甘溫除熱"之法度,尤妙在升清降濁之機轉,正合【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之論。

二、證治關鍵
所述"餐後即瀉"之症,實爲脾虛氣陷之典型表現。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今胃能納谷而脾失健運,清氣不升反降,故見食後即瀉。案一兼見肝鬱乘脾,案二挾有濕熱殘留,皆屬本虛標實之候。東垣有云:"脾胃內傷,百病由生",此二案皆當抓住中氣下陷這一病機核心。

三、加減法度
1. 肝鬱乘脾者,合痛瀉要方,取白芍柔肝,防風疏肝,深得"土虛木賊"治療要訣。
2. 濕熱殘留者,加黃連、薏苡仁,既遵"治中焦如衡"之訓,又暗合連理湯之意。
3. 痰濕偏盛者,佐半夏、茯苓,體現"治濕不理脾,非其治也"之旨。

四、臨證啟示
1. 辨病機需明標本:雖見瀉利,然非純實之證,當察其氣虛下陷之本。
2. 察舌脈務求精細:案二舌中心薄黃膩,正是東垣所言"陰火"之徵,故少佐黃連。
3. 調理宜分階段:症狀緩解後以丸劑緩圖,符合"丸者緩也"的調理原則。

結語:
補中益氣湯治腸炎之效,貴在把握"氣虛下陷"之病機。臨證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如案中根據兼夾證靈活化裁,正體現"辨證論治"之精髓。然須注意,若見純實熱證或陰傷明顯者,又當慎用此方。學者當深究東垣原旨,方能得心應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