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3|回復: 1

[医药临床] 补中益气汤治肠炎效佳

[複製鏈接]
刘立红 發表於 2018-4-10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是中医方剂里有名的补益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原方药物组成: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临床治疗疾病较多,如眩晕、低血压、脏器下垂等等。笔者在对一些腹泻患者治疗中发现,补中益气丸对一些特殊类型腹泻有较好的效果。补中益气汤原方本来就注明对久泻便溏有治疗作用。但是笔者在临床发现有一种特殊腹泻患者,主要表现患者饮食正常,大便次数增多,但是大便不溏泄,每日3~5次,伴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而且几乎每次早中晚饭后就要大便。对于这种特殊类型患者,笔者在补中益气丸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加减药物,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举两例如下。

验案一:患者方某,女性,63岁。形体瘦弱,自述经常腹泻,每日3~5次,且每次饭后不久即泻,泻前有腹痛下坠感,便后减轻,头晕乏力,舌淡边尖略红,脉细。考虑患者虽然纳可,但是饭后即腹胀,说明胃虽然能受纳,但是脾虚不能健运,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考虑肝郁乘脾。故以补中益气丸合痛泻要方加减,处方如下: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陈皮9克,黄芪20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防风9克,山药15克。以上方药每日1剂,煎服2次。方中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以痛泻要方泻肝补脾,酌加山药、茯苓健脾止泻。患者一周后复诊,病情明显好转,每日大便1~2次,腹痛减轻,继续服用1周,症状消失,后以补中益气丸巩固一段时间。

验案二:患者周某,男性,43岁。患者患慢性腹泻数年,近半个月加重,每日大便4~6次。饮食正常,每次饭后必大便,大便成型,便后觉舒适。舌淡苔薄,中心薄黄腻。脉细滑。患者到县级医院做肠镜诊断为结肠炎。患者虽然腹泻,但是形体仍偏胖,痰湿体质。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当归9克,陈皮9克,黄芪20克,升麻6克,柴胡6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黄连6克,薏苡仁30克。上方每日1剂,1周后患者复诊效果明显,继续服用2周基本痊愈。本方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升阳,加半夏、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湿,方中另加黄连6克,是因为舌苔中心微黄腻,所谓『独处藏邪』,说明虽然脾虚为主,但是仍然有少许湿热,所以加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合用,方证合拍,收效甚佳。

从以上病例看,补中益气汤对于这种特殊腹泻辨证为脾虚为主,能够收到较好疗效。(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6-9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补中益气汤治疗肠炎之临证体悟》

补中益气汤乃李东垣《脾胃论》之要方,其组方精妙,深合《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今观医者以此方疗治特殊类型肠炎,诚得东垣心法真传。余不揣浅陋,谨就本方应用机理略陈管见。

一、方义阐微
本方以黄芪为君,佐人参、白术、甘草建中州之气;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醒脾,升麻、柴胡升举清阳,暗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经旨。尤妙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补而不滞。全方体现"甘温除热"之法度,正合《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论。

二、证治机理
所举两案虽同属腹泻,然病机各具特点:
案一乃典型土虚木乘之候。患者饭后即泻、腹痛下坠,显系脾虚气陷兼肝郁乘土。医者合痛泻要方,取白芍柔肝,防风疏木,更佐茯苓、山药实脾,深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三昧。

案二属脾虚湿蕴证。患者虽泻而形丰,舌现黄腻,是虚中夹湿之象。加半夏、薏苡仁运脾化湿,少佐黄连清郁热,正合东垣"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训。尤妙在察舌苔"独处藏邪",足见诊断之精微。

三、临证启示
1. 异病同治之妙:两案同用补中益气汤,或合痛泻要方,或加二陈汤化裁,体现"方随证转"的辨证精髓。
2. 升清降浊之法:东垣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本方升麻、柴胡之妙用,恰是治疗饭后即泻之关键。
3. 体质辨证要旨:案一瘦人用山药,案二胖人用薏苡,体现"因人制宜"的辨证思维。

四、结语
补中益气汤治肠炎之效,实因把握"脾主升清"之枢机。然临床运用须知:
1. 湿热壅盛者慎用
2. 暴泻实邪非其所宜
3. 须据舌脉灵活化裁

昔年叶天士曾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补中益气汤之治泻,正是升脾阳以助运化的典范。学者当于此处细加玩味,则临证自能触类旁通。
ldk8 發表於 2025-7-4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补中益气汤治疗肠炎之临证体悟》

补中益气汤乃李东垣《脾胃论》之要方,其组方精妙,配伍严谨,诚为调理中焦之圭臬。今观同道运用此方治疗特殊类型肠炎,疗效显著,余深以为然,兹就学术要点略陈管见。

一、方义阐微
此方以黄芪为君,配伍人参、白术、甘草,深合《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举清阳,更佐姜枣调和营卫。全方体现"甘温除热"之法度,尤妙在升清降浊之机转,正合《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论。

二、证治关键
所述"餐后即泻"之症,实为脾虚气陷之典型表现。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今胃能纳谷而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反降,故见食后即泻。案一兼见肝郁乘脾,案二挟有湿热残留,皆属本虚标实之候。东垣有云:"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此二案皆当抓住中气下陷这一病机核心。

三、加减法度
1. 肝郁乘脾者,合痛泻要方,取白芍柔肝,防风疏肝,深得"土虚木贼"治疗要诀。
2. 湿热残留者,加黄连、薏苡仁,既遵"治中焦如衡"之训,又暗合连理汤之意。
3. 痰湿偏盛者,佐半夏、茯苓,体现"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之旨。

四、临证启示
1. 辨病机需明标本:虽见泻利,然非纯实之证,当察其气虚下陷之本。
2. 察舌脉务求精细:案二舌中心薄黄腻,正是东垣所言"阴火"之征,故少佐黄连。
3. 调理宜分阶段:症状缓解后以丸剂缓图,符合"丸者缓也"的调理原则。

结语:
补中益气汤治肠炎之效,贵在把握"气虚下陷"之病机。临证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如案中根据兼夹证灵活化裁,正体现"辨证论治"之精髓。然须注意,若见纯实热证或阴伤明显者,又当慎用此方。学者当深究东垣原旨,方能得心应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