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4|回覆: 2

[文化熱點] 冷兵器研究所·四千年的中國竟已是當時最先進的文明?石峁古城揭秘上古戰亂之謎 ...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4-10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相信很多看過美劇【權力的遊戲】的朋友都記得那個建在高山之上的鷹巢城。其實,在中國上古時期的西北地區,也有這樣一座『鷹巢城』。這就是近些年在中國西北發現的、距今四千多年石砌古城——石峁古城。

這座古城當初被發現時,真的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這座古城也讓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在上古時代,中華先民為什麼要建造這麼龐大的石質防禦城堡?難道真有上古怪獸嗎?

691c795891e13e97b3b5cf7afc2b72f2.jpg

其實這座古城很早就被人發現了,但一直被認為是秦代古長城遺存。直到2012年,考古人員才正式確認其為龍山時代古城。

從勘察結果來看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整個古城面積約425萬平方米。其屬於夏商之前,西北地區最大的古城遺址!特別要提到的是,中國史前古城多以土城為主,而石峁古城是用石塊砌成的石城!因此,石峁古城也是中國上古時代最大的石城。

在傳統認識中,龍山時代陝北一帶一般不會有大城市的,之前在內蒙陰山附近發現的石城面積也不大,但是這座古城的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震驚了全國!

80e64bc22b6b18cd10b9a2fd8389cd45.jpg

震驚的同時,這座古城也留下不少謎團……首先,這座古城在牆體的材料和形制規劃上,對於防禦力有着執着的追求。城牆用石塊砌成,非石砌城牆部分也是版築夯土(版築土牆比普通的木棍夯築的城牆要堅固很多)外包石塊,城牆內部還加了纖木支撐用來增加城牆的穩固性。

除了城牆,古城的城門不同於以往影視劇中那種直通式城門,而是那種罕見的彎道式城門。古城不論是便門,還是已經發現的東門出口,都是曲折的,而且便門類似兩道城牆重疊,彌補了城牆開口所帶來的防禦減弱。這種城門雖然不利於出入,但是增加了敵方攻入城門時所需的人力與時間成本。也就是說,要想從這裡攻進去,除非先把這兩道牆拆了。

9a1d6fd8a8f08761ad2418a5ad819d19.jpg

石峁城門與其他古城城門對比

古城的正門防禦更高!以東門為例,其不光採用了三道門墊的那種三重城門,在門前還有21米長的障牆!障牆和墩台形成了一個外瓮城,而墩台後面還有一道城牆與南墩台相連接,形成一個內瓮城。因此,石峁古城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帶有瓮城的古城。而兩座瓮城相當於上了雙保險。

9c6b526d36be43013df5031429ff7ecc.jpg

古城東城門示意圖

相信很多看過美劇【權力的遊戲】的朋友都記得那個建在高山之上的鷹巢城。其實,在中國上古時期的西北地區,也有這樣一座『鷹巢城』。這就是近些年在中國西北發現的、距今四千多年石砌古城——石峁古城。

這座古城當初被發現時,真的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這座古城也讓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在上古時代,中華先民為什麼要建造這麼龐大的石質防禦城堡?難道真有上古怪獸嗎?

ecbaa02108d88a2e4c2ee210f108d035.jpg

其實這座古城很早就被人發現了,但一直被認為是秦代古長城遺存。直到2012年,考古人員才正式確認其為龍山時代古城。

從勘察結果來看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整個古城面積約425萬平方米。其屬於夏商之前,西北地區最大的古城遺址!特別要提到的是,中國史前古城多以土城為主,而石峁古城是用石塊砌成的石城!因此,石峁古城也是中國上古時代最大的石城。

在傳統認識中,龍山時代陝北一帶一般不會有大城市的,之前在內蒙陰山附近發現的石城面積也不大,但是這座古城的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震驚了全國!

577504ef504b5bbe0ef0efcebbad857f.jpg

震驚的同時,這座古城也留下不少謎團……首先,這座古城在牆體的材料和形制規劃上,對於防禦力有着執着的追求。城牆用石塊砌成,非石砌城牆部分也是版築夯土(版築土牆比普通的木棍夯築的城牆要堅固很多)外包石塊,城牆內部還加了纖木支撐用來增加城牆的穩固性。

除了城牆,古城的城門不同於以往影視劇中那種直通式城門,而是那種罕見的彎道式城門。古城不論是便門,還是已經發現的東門出口,都是曲折的,而且便門類似兩道城牆重疊,彌補了城牆開口所帶來的防禦減弱。這種城門雖然不利於出入,但是增加了敵方攻入城門時所需的人力與時間成本。也就是說,要想從這裡攻進去,除非先把這兩道牆拆了。

f2bee9da6a52ba8e528f6397f5b24932.jpg

石峁城門與其他古城城門對比

古城的正門防禦更高!以東門為例,其不光採用了三道門墊的那種三重城門,在門前還有21米長的障牆!障牆和墩台形成了一個外瓮城,而墩台後面還有一道城牆與南墩台相連接,形成一個內瓮城。因此,石峁古城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帶有瓮城的古城。而兩座瓮城相當於上了雙保險。

efececcec65f286a477f053e93c868fd.jpg

古城東城門示意圖

除此以外,古城還有城牆馬面和墩台上的交叉火力。通過考古人員對這些馬面和墩台角台的測量發現,這些馬面墩台體積都不小。比如一號馬面實長約12米、寬約7米、殘高3.5米(實際高度可能在6米或7米);南墩台頂部長約21米,寬約14米,高約5.6米;北墩台長約20米,寬約16米,高約6.7米;角一號台北邊長約17米,其餘各邊長約14米,殘高為4米;二號角台比一號角台略大,頂寬為20米,呈方形。從面積上看,每個墩台駐守五十個甚至一百個士兵都沒問題。

2599f844286bc91b58d22161721adccf.jpg

瓮城照片

南、北墩台與其他馬面一樣,都是內部夯土版築成型,外部石塊包砌。石峁古城的統治者為了強化防禦,在墩台正面一側又加築了一層厚約1.3~2.5米的石質護牆!

試想一下,面對那些堅固而且突出的墩台,直接攻打城牆很容易受到守城士兵的交叉火力打擊。攻打城門則要面對外瓮城和內瓮城的多重防護,即使突破也是傷亡巨大的。入城通道又極為彎曲,很容易被堵在瓮城裡腹背受敵。

1ee81382585cdead6ee764d3d7a87525.jpg

所以,面對這樣一個建在山頂上,擁有水源地的石城,別說在四千年前那個時代,就是放在沒有火器的古典時代,其攻城難度也是超乎想像的。

c69a94667cecbe4487ae200fc07afc94.jpg

其次,除了堅固的城防,古城內還發現一定數量的銅器,說明當地已經進入銅石並用時期。根據出土位置判斷,其年代不會晚於四千年前。

這裡要說亮點:第一,石峁發現的時間較晚,所以發掘的時間也短,所以很多遺址還需要挖掘。現在挖出來的銅器不多,不等於當時銅器少。比如二里頭遺址的數百件銅器,也是從上世紀50年代到今天,滿滿發掘出來的。第二,古埃及的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786年)銅武器也不是主流,大規模成熟的青銅武器使用,是埃及中王國晚期和新王國時期了。

70c5c315aeea38c2ceb88c8b436833a7.jpg

中王國晚期宮廷衛隊

ea947472611211891eca40d2a963b16b.jpg

石峁銅刀與石范

目前,石峁發現的銅器有銅環、銅鏃和銅刀。銅環與銅鏃是砷銅,而銅刀則是錫銅,也就是成熟的青銅!

fba3e8c55ee7e2901bd638b4d7663978.jpg

銅環是目前古城遺址附近發掘較多的銅器。從形態和成分來看來看,石峁銅環與陶寺銅環高度接近。從銅刀的成分和形制來看,其類似馬家窯文化銅刀和後世的二里頭與朱開溝文化銅刀,甚至與殷商銅刀也有相似之處。尤其是刀上的刀環伴隨中國刀四千多年。

銅箭鏃的意義則更為重大。既然石峁用銅製造消耗類武器,說明石峁金屬武器化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絕對不是某些民科宣稱的是『一群那種石塊和木棒的原始人』。銅鏃的外形圖片目前沒有公布,但是根據描述,其是雙翼有銎,和早期北方青銅箭鏃外形非常相似。

3daa963ab9b549800e72cf6fd15c919d.jpg

陶寺銅環

79637435349d423ff4edef05a89d7bb0.jpg

馬家窯文化銅刀

fc6faf33b6b0e00f8e5f73c5b0525438.jpg

石峁銅刀

a50cde72f2417c61b2b057a76b10c4b5.jpg

朱開溝文化銅刀

1997347a82a38c4ad431a5bddbf035c6.jpg

陶寺朱書與甲骨文對比

那麼,問題來了,石峁古城城防堅固又有充足而且現進的武備(銅兵器),古城本身更修在山上、背靠河流。那麼當地人為何修建如此巨大複雜、超遠時代的城牆?他們又是要防禦誰的呢?總不會真有什麼上古怪獸吧?

7766534211383da5e0c4c5d01083bc39.jpg

751b32772dbc3db68abca4b453b76c9f.jpg

d6f0617e96d027c6a76cfb3b8c984f85.jpg

其實,石峁的南部也存在一個巨大的古城—陶寺古城。長期負責陶寺遺址發掘與研究的何弩先生有這樣的看法:陶寺在衰落的時候,石峁古城正好處於一個興盛時期。而且石峁古城在修建時,大量使用其他地區的人做祭品。光是在東城門下就發現大量的人頭骨祭祀坑,而那些被祭祀的人來自石峁北部,以及東部地區,甚至包括蒙古高原一帶。從考古勘探來看,當時河套一帶還有陰山南部,也存在大量石城。說明中國北方存在多個強悍政權,並有激烈的戰爭與較量。

444def7f43f63dbdf5948b4dc44127ab.jpg
aae3a29bab2bff344e125e090af8d9ac.jpg

河套一帶石城分布

總之,石峁古城仍有太多的謎團等待破解。其到底屬於哪個文化族群?石峁地處西北,到底屬於中原文化圈?還是西北文化圈?石峁和後來的夏商周三代是否有直接關係。石峁到底有沒有文字?目前陶寺發現的陶文和骨刻文與甲骨文接近,但是石峁在滅亡陶寺政權之後有沒有繼承陶寺文字呢?

5471322064b09e66b9e4a18bcc4835ea.jpg

二里頭遺址車的圖案

0392368d673e6e86ada811102c35200b.jpg

城內的房屋與道路

除此以外,石峁的黃牛和山羊來自西方,那麼石峁人有沒有和歐亞大陸上的草原民族交過手?這一切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四五千年前的中國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文明之一了!(文明三要素的城市與金屬冶煉,石峁古城已經具備,剩下的就是文字了。最近石峁古城發現一些疑似裝飾品的陶鷹,還有占卜用的卜骨,以及疑似文字的符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觀察者網已獲授權轉載。)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4-11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石峁古城:上古中國的軍事防禦智慧與文明高度

石峁古城的發現確實堪稱中國考古學界的"石破天驚"之作。這座距今約4300-3800年的石砌城址,不僅以其宏大規模顛覆了我們對史前西北地區文明程度的認知,更以其精妙的防禦體系展現了上古中國先民驚人的軍事智慧。

從建築形制觀之,石峁古城採用了"外城—內城—皇城台"的三重城垣結構,總面積達400餘萬平方米。其城牆構築技術尤為精湛:採用"包石夯土"工藝,即以夯土為芯,外裹石塊,並插入橫向木椽以增強整體性。這種複合結構使城牆兼具石砌防禦性與夯土韌性,較之單純土城或石城更為堅固。考古發現顯示,部分城牆殘高仍達3米以上,厚度逾2.5米,足見其防禦效能。

城門設計尤顯軍事智慧。東門遺址呈現"瓮城+馬面+障牆"的複合防禦體系:21米長的"ㄈ"形障牆迫使進攻者必須側身通過;墩台構成的外瓮城與內瓮城形成雙重阻擊空間;門道本身的曲折設計更使入侵者暴露在多重攻擊之下。這種防禦理念比已知最早的春秋時期瓮城早了近兩千年,在世界軍事建築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值得深思的是,如此嚴密的防禦體系暗示着當時激烈的軍事衝突。考古發現的人頭骨祭祀坑、大量骨鏃與石矛,均印證了【墨子】所載"城者,所以自守也"的軍事功能。石峁所處的龍山時代晚期,正值氣候乾冷化引發的資源爭奪加劇期,這座"鷹巢城"正是華夏先民應對生存危機的智慧結晶。

從文明史視角看,石峁古城打破了"中原中心論"的舊有認知。其玉器、銅器與彩繪壁畫等遺存,顯示這裡曾存在一個與陶寺、二里頭等中原文明並立的北方方國。特別是菱形眼紋石雕、口弦琴等文物,既包含草原文化元素,又見中原禮制雛形,實為多元文明交融的見證。

這座石城昭示着:早在夏王朝建立前,中國北方已出現高度複雜的政治實體。其防禦工事體現的軍事工程學思維,城市規劃展現的社會組織能力,以及文物蘊含的藝術創造力,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早期圖景。石峁古城不僅改寫了中國上古史,更為理解人類早期國家形成提供了東方樣本。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4-26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石峁古城與上古中國的軍事文明演進
——兼論龍山時代西北地區的文明高度

石峁古城的發現確為近年來中國考古學界的重大突破,其意義不僅在於規模之巨,更在於它顛覆了傳統史觀對上古中國文明格局的認知。這座距今約4300年的石砌城池,以其獨特的防禦體系與建築技術,昭示着龍山時代中國西北地區已存在高度發達的軍事文明。

一、石峁古城的防禦體系與軍事文明
1. 城牆技術的突破性
相較於同時期黃河中下游以夯土為主的城址(如陶寺、王城崗),石峁採用石砌城牆與版築夯土複合結構,並首創"紝木"加固技術(即在夯土牆內橫向嵌入木椽以增強抗剪力)。【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雖為周制,然石峁東門"瓮城式"雙道城垣設計,已體現先秦"重門擊柝"的防禦思想雛形。

2. 城門形制的戰術智慧
其"曲尺形"城門通道與後世【墨子·備城門】所述"轉射機當杜格"的曲徑防禦理念高度契合。考古數據顯示,東門遺址馬面(凸出城牆的防禦平台)寬度達12米,可形成交叉火力,此種設計較二里頭文化宮城直通式城門更具戰術優勢。

二、石峁文明的歷史定位
1. 技術傳播的節點意義
石峁石雕中的獸面紋飾與良渚玉琮神徽、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存在文化基因關聯,而其城牆"紝木"技術亦見於齊家文化喇家遺址。這表明公元前2000年前後,中國早期文明已形成跨區域技術交流網絡。

2. 氣候變遷下的文明應對
據【竹書紀年】載"胤甲即位,居西河",學界多認為夏代晚期西北族群東遷與氣候乾冷化相關。石峁古城所處時段(約2300-1800BC)正值全新世大暖期尾聲,其高強度防禦工事或反映資源競爭加劇的社會現實,與【山海經】所載"軒轅之丘,其下多狼"的生存環境可互為印證。

三、上古中國的文明多元性
傳統"中原中心論"常將陝北視為戎狄之地,然石峁出土的銅刀、玉璋、骨卜辭等物證顯示,其已具備禮制雛形與金屬冶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其城牆工程量需動員萬人級勞動力,社會組織程度遠超【孟子】所述"方里而井"的夏代基層結構。

結語:石峁古城恰如一把鑰匙,解開了上古中國"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早期密碼。其軍事防禦體系不僅反映了龍山晚期的社會矛盾,更彰顯出中國早期文明在技術與制度層面的創造性。所謂"上古怪獸"之疑,實為先民對生存挑戰的具象化回應——在氣候劇變與部族衝突的背景下,這座"鷹巢城"正是華夏先民智慧與勇氣的永恆見證。

(全文798字)

註:本文考據主要依據【石峁遺址考古報告】(2016)、孫周勇【石峁城址與龍山時代】(2018)及【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相關論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