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劈掛拳表演視頻札記】
近觀騰訊視頻所載劈掛拳演練片段,雖僅短短數幀,然已足見傳統武學之精要。此拳種屬通備武學體系要樞,其"大開大合、放長擊遠"之特點,於視頻中展露無遺。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技法源流考 劈掛拳肇始於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已載"劈掛橫拳,其勢宏闊"之說。視頻中演練者"十二大趟子"起勢,正是承襲滄州羅疃一脈正傳。其雙臂輪劈如鞭,腰胯擰轉似磨,深得"一寸長,一寸強"之要義。尤其"單劈手"接"倒發烏雷"之式,勁路由梢節貫至根節,恰合【拳經】"通肩達背"之論。
二、勁力特質辨 細察其發力方式,可見"轆轤勁"與"翻扯勁"之妙用。演練者以腰帶臂時,脊柱如弓弦崩彈(此即形意拳所謂"龍折身"),而手足相顧間又暗含戳腳門"十路彈腿"遺韻。視頻第37秒處"烏龍盤打"一式,腰馬未動而勁已至指尖,正應了李書文"出手不見手,見手不為能"之訓。
三、演練境界析 此段雖屬表演性質,然已現"三盤貫通"之象:上盤劈掛如裂帛,中盤肘靠似撞城,下盤步法若犁行。尤可貴者,其"慢練快打"之節奏處理,恰是得藝後的"化境"表現——蓋因劈掛真傳講究"慢時如推山,快時似閃電",視頻中"鷂子穿林"轉"青龍出水"的變速處理,已得五成火候。
然需指出者三:其一,個別回身動作未達"四象和合"之要,足尖方位略有偏差;其二,"鐵掃帚"腿法未顯"捲地風"之效,恐是場地所限;其三,收勢時丹田未完全沉斂,此系當代競技武術常見之憾。
昔年馬鳳圖先生有言:"劈掛非舞,乃戰陣之學。"今觀此視頻,雖難窺全豹,然已見承傳者守藝之誠。若能參以【通備拳譜】"九要論"精微,輔以"抖鞘"功法錘鍊,則藝境更上層樓可期。學者當知,此類影像資料縱堪玩味,終需明師口傳身授,方不致淪為"畫虎類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