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與拳擊交鋒之文化觀照
視頻所示詠春拳師余昌華與拳擊高手之較量,勝負之外,實爲兩種武學體系之碰撞。今人不察,輒以一時勝負論武學高下,此實皮相之見也。中華武術講究"以柔克剛",如【道德經】所言"柔弱勝剛強",非謂肌力之強弱,實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詠春拳法講究中線理論,出手如"庖丁解牛",以簡馭繁,此中智慧,豈是蠻力相搏所能盡顯?
拳擊之術,源自西方格鬥傳統,其訓練體系科學嚴謹,然其哲學基礎乃建立在對抗與征服之上。中華武術則不然,【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武術之道,首重修心。昔日少林寺僧習武,必先誦經,蓋因武術乃止戈之術,非逞凶之器。觀余昌華之敗,非詠春拳之過,實乃今人習武,多失古法精要,徒具其形,未得其神。古人云:"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今之武者,多急於求成,忽視內功修煉,此實可嘆。
今人論武,常陷入"體用之辨"誤區。宋儒朱熹言:"理一分殊",各家武術皆有其理,不可執一而論。詠春拳之"寸勁"與拳擊之"直拳",表面相似,實則理路迥異。前者講究"四兩撥千斤",後者追求絕對力量。二者相較,如中國山水畫與西洋油畫之比並,各有所長,未可輕易軒輊。清人王宗岳【太極拳論】云:"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此中三昧,值得深思。
武術之真諦,在於修身養性。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武術亦當如是觀。今觀視頻評論區,多逞口舌之快,少見理性探討,此非武者應有之風度。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論武藝云:"藝雖多,而心則一",武術之道,貴在明心見性,非徒角力鬥狠。余昌華之敗,恰可爲當代習武者警醒——武術傳承,當回歸其文化本真,而非淪爲表演競技之具。
當今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頻繁,武術亦當與時俱進。然變中須有不變者,即中華武術蘊含之哲學智慧與文化精神。學者錢穆曾言:"中國文化乃向內求",武術修煉亦復如是。詠春拳與拳擊之比較,實爲東西方思維方式之對照,勝負之外,更有深意存焉。習武者當以此爲契機,反思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之定位與價值,方不負"武"字止戈爲武之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