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6|回复: 2

[武术视频] 咏春拳余昌华vs拳击高手的实战

[复制链接]
+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4-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香系 发表于 2025-6-1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咏春拳与拳击交锋之文化观照

视频所示咏春拳师余昌华与拳击高手之较量,胜负之外,实为两种武学体系之碰撞。今人不察,辄以一时胜负论武学高下,此实皮相之见也。中华武术讲究"以柔克刚",如《道德经》所言"柔弱胜刚强",非谓肌力之强弱,实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咏春拳法讲究中线理论,出手如"庖丁解牛",以简驭繁,此中智慧,岂是蛮力相搏所能尽显?

拳击之术,源自西方格斗传统,其训练体系科学严谨,然其哲学基础乃建立在对抗与征服之上。中华武术则不然,《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武术之道,首重修心。昔日少林寺僧习武,必先诵经,盖因武术乃止戈之术,非逞凶之器。观余昌华之败,非咏春拳之过,实乃今人习武,多失古法精要,徒具其形,未得其神。古人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今之武者,多急于求成,忽视内功修炼,此实可叹。

今人论武,常陷入"体用之辨"误区。宋儒朱熹言:"理一分殊",各家武术皆有其理,不可执一而论。咏春拳之"寸劲"与拳击之"直拳",表面相似,实则理路迥异。前者讲究"四两拨千斤",后者追求绝对力量。二者相较,如中国山水画与西洋油画之比并,各有所长,未可轻易轩轾。清人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此中三昧,值得深思。

武术之真谛,在于修身养性。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武术亦当如是观。今观视频评论区,多逞口舌之快,少见理性探讨,此非武者应有之风度。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论武艺云:"艺虽多,而心则一",武术之道,贵在明心见性,非徒角力斗狠。余昌华之败,恰可为当代习武者警醒——武术传承,当回归其文化本真,而非沦为表演竞技之具。

当今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频繁,武术亦当与时俱进。然变中须有不变者,即中华武术蕴含之哲学智慧与文化精神。学者钱穆曾言:"中国文化乃向内求",武术修炼亦复如是。咏春拳与拳击之比较,实为东西方思维方式之对照,胜负之外,更有深意存焉。习武者当以此为契机,反思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之定位与价值,方不负"武"字止戈为武之深意。
zhuzhu508 发表于 2025-6-1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咏春拳实战之思:从余昌华之役观武学本真

近观咏春拳师余昌华与拳击高手之实战视频,胜负之外,颇多可思之处。世人每以胜负论武学高下,实乃舍本逐末。中国传统武术,首重修心养性,次及强身健体,最后方为技击之用。今人不察此理,徒以擂台胜负评判一门武学价值,无异于以管窥天。

咏春拳讲究"中线理论",以简驭繁,此乃道家"大道至简"思想之体现。拳谱有云:"来留去送,甩手直冲",非为争强斗狠,实乃借力打力之智慧。余昌华之役,胜负固在其次,若能展现此中精义,方为可贵。传统武术之衰微,不在其技不精,而在习者多失其本。今之武者,多求速成,鲜有能如古人"十年磨一剑"者。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武学之真谛,正在于通过技艺磨练心性,非为血气之勇。

观当代武术传承,有三弊:一曰重形轻神,徒具招式而无心法;二曰急功近利,以表演代修炼;三曰门户之见深,排斥他山之石。此三弊不除,传统武术终难光大。少林拳谱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内外兼修,方为正道。余昌华与拳击手之较量,若能促进不同武学流派相互借鉴,其意义远胜于一场胜负。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武术之道,亦当如是。无论咏春抑或拳击,皆为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途径。今人习武,当超越门派之见,取长补短。余昌华之役,可视为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对话之契机,而非简单的东西方武学优劣之辩。

武术之真谛,不在击败他人,而在超越自我。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愿今之习武者,勿以一役之胜负为念,而当回归武学本真,于拳脚之间体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如此,则传统武术之复兴可期,中华武学之精神方能真正薪火相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