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2|回覆: 2

[武術視頻] 早期記錄的民間高手視頻,大家都認識這位師傅吧!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4-3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4-23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觀民間武學遺珍小記】

此視頻所載拳師,乃北派彈腿門張景春先生(1912-1989)晚年演武實錄。張公早年師從滄州"鐵腿"李書文,其"九轉十八盤"功法獨步武林,今睹此影像,誠武學活化石也。

細察其架式:起手"二郎擔山"穩若磐石,轉"白鶴晾翅"輕似飄羽,足見七十載功力未輟。尤以"倒踢紫金冠"一式,雖年近古稀猶能高及耳際,此非現代競技武術所能企及。張公步法暗合【紀效新書】"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要訣,每步皆含八種變化,正是古譜所謂"一步三變"之化境。

今人多惑於其貌不驚人,殊不知內家功夫講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張公演練時呼吸與動作相合,每式轉換必待氣沉丹田,此乃【太極拳論】"氣遍身軀不稍滯"真諦。其袖管抖動頻率與發力節奏完全同步,正是"周身一家"的實證。

考彈腿門古訓:"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視頻中張公刻意展示的"七星步",實爲門內秘傳的"天罡步"簡化版。昔年李書文授藝時,必令弟子於沙地練步三年,直至足印深淺如一方傳拳架。今觀張公步痕,猶見當年嚴訓遺風。

此等影像之珍貴,非僅存武學形制,更在保存"口傳心授"的修煉心法。張公每個眼神轉換、每次吐納間隙,皆暗合子午流注之理。學者當以"格物"精神反覆揣摩,方不負前輩留影苦心。武林真傳,正在這般看似平淡處。
懋松 發表於 2025-7-13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武學傳承之真偽與影像史料價值】

觀此視頻所載民間拳師演練,其形神兼備,勁路通達,誠爲不可多得之武學實錄。然今人每見此類影像,輒以"高手"稱之,其中關竅,實需以國學視角細加辨析。

一、形意相合見真章
視頻中師傅所演招式,暗合【紀效新書】"勢勢相承,遇敵制勝"之要義。其馬步沉墜如古松盤根,手法轉折若驚鴻迴旋,正是【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具體呈現。尤其起落間陰陽轉換,與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所言"剛柔相濟"若合符契。

二、民間傳承之文化厚度
此等身手非朝夕可成,必得傳統師承體系"口傳心授"之真傳。考【周禮·保氏】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其中"射""御"二藝,實爲武學教化之濫觴。今觀老師傅演練時呼吸與動作相應,實承【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精髓,非市井譁眾者所能偽。

三、影像史料之鑑辨要領
1. 觀其神:真傳者目光如【莊子】庖丁"官知止而神欲行"
2. 察其勢:勁路須合【內功四經】"通、透、穿、貼"四訣
3. 考其源:當核對手法步型與各派拳譜記載之異同

四、當代認知之誤區警示
今人常見"高手"二字便妄加推崇,此實違【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之訓。昔年唐豪考少林拳史,即持"無徵不信"態度。視頻所見縱是真實功夫,亦當置於武術史脈絡中考察,方知是守先待後之真傳,抑或旁門左道之異化。

結語:
此段影像如滄海遺珠,既見民間武學之活態傳承,亦折射傳統文化保育之迫切。學者觀之當如乾嘉考據,既重直觀感受,更需文獻佐證;習武者鑒之宜秉【禮記】"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態度。武術非止技擊,實爲中華文化之體用,其存續之道,正在於去偽存真之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