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6|回覆: 2

[中醫理論] 脅爲肝之分野

[複製連結]
姚鵬宇 發表於 2018-3-30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脅爲肝之分野』 是中醫學基於肝臟的生理特點根據實踐而得出的理論。在肝系疾病的診療中,脅部作爲重要的體表反映,爲臨床診斷提供了參考,脅部病變亦多可從肝膽論治。

理論內涵

早在【內經】就對脅與肝膽的密切聯繫進行過論述,【素問·髒氣法時論】『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靈樞·五邪】指出『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熱論】『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等經典條文論述明確。脅部疼痛是肝膽病的重要體徵,脅部肝膽的反映區,二者具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聯繫。

關於脅的位置,【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載『其兩側自胸以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是較詳細的對於脅解剖位置的論述,脅是人體部位名,指側胸部,腋下肋骨所在處。即腋下爲脅,脅與膺同。分野一詞,指與星次相對應的地域。又有分界、界限之意,【靈樞·脹論】指出:『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可以理解脅爲肝之『畔界』。

『脅爲肝之分野』可以理解爲脅部是中醫學肝的反映區,類似於『肝竅爲目』『肝主筋』等概念,是肝臟表現於外的徵象。從解剖學來看,肝臟的體表投影,且肝膽經絡循行過脅部。【景岳全書】『脅肋脹痛者,肝之經病』明確肝病則見脅痛。【內科概要】『肝臟近脅,故脅痛多屬於肝』提示脅部疾病多從肝膽論治。故『脅爲肝之分野』提示脅部是肝膽表現於外的象,肝膽疾病常引起脅部症狀;同時脅部病變多從肝膽論治。

臨床應用

見脅知肝

『脅爲肝之分野』則提示脅部是肝病的反射區,肝系疾病病理表現可在脅部有所體現。脅部常見的病理徵象可分爲主觀、客觀兩大類,主觀感受包括脅痛、脅滿等。【靈樞·本藏】『肝偏傾則脅下偏痛』,【景岳全書】『脅痛本屬肝膽二經』明確了脅痛以肝膽病爲主,【醫宗必讀】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氣,進行了明確劃分。臨床脅痛多由於肝膽氣機不利而引發,【赤水玄珠】『脅痛有風寒、有食積、有死血、有虛、有氣鬱、有火』,但皆是影響肝膽而及脅部。【類經】『少陽之邪有餘者,當病筋痹,脅滿』,【靈樞·脹論】『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脅滿多由於肝膽氣逆,攻沖而脹。客觀體徵即脅癰、脅疽等,二者皆由於肝膽經鬱火,積聚而發所致。『見脅知肝』,可知觀脅部之徵,可揣肝膽之疾病。

脅病治肝

『脅爲肝之分野』則脅部病變多由肝膽所主,當從肝膽論治。肝膽二經循行過脅,經氣流利則脅無生病之虞,【傷寒論】即有小柴胡湯治療『胸滿脅痛』『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等的論述。脅病首要理肝膽氣臨床多以四逆散、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散治之,脅病或痛,或滿,日久氣病及血,多從行氣活血論治,仍不能脫離肝膽二髒。其他如脅癰、脅疽歷代醫家均從肝膽積熱論治,以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等方,疏利氣機,清泄實熱爲法。

刺脅療肝

經穴中足厥陰肝經期門穴、章門穴、足少陽膽經日月穴三穴分布於脅部,針刺脅部經穴能夠治療肝膽系統疾病。期門穴爲肝之募穴,日月爲膽經募穴,募穴有聚集、匯合治意,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能補臟腑之虛。如【素問·奇病論】載『膽虛氣上溢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俞』;章門穴爲足厥陰與足少陽經交會穴,兼治肝膽病症,【備急千金要方】載其『主四肢懈惰,喜怒』【針灸大成】『脅滿取章門』。脅部之經穴俱可療肝膽之疾病,故曰『刺脅療肝』。

『脅爲肝之分野』一語是中醫學頗具特色的理論,其具體出處雖難以考證,但歷代醫籍均不乏論述,這一理論對於肝系疾病的診療具有重要意義,並形成了『脅病治肝』『肝病療脅』『肝病察脅』等診斷思維和治療方法。(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6-9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脅爲肝之分野理論發微及臨證應用芻議】

(一)理論溯源與經學闡釋
【內經】所論"脅-肝"對應關係,實爲藏象學說中"外內相襲"理論之典範。【素問·脈要精微論】言"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已暗含軀體分部與臟腑對應之要義。考【說文】"脅,兩膀也"、【釋名】"脅,挾也,在兩旁臂所挾也",其定位與【醫宗金鑒】所述相合。而"分野"之說,實肇端於【周禮·保章氏】星野理論,醫家借用以喻體表-內臟對應關係,較之【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更爲具象。

(二)經絡循行與氣化樞機
足厥陰肝經"布脅肋"之循行路線,與足少陽膽經"循脅里"形成表里呼應。【針灸甲乙經】載期門穴"在第二肋端,肝募也",恰在脅部,爲肝經氣機輸注之要衝。張介賓【類經圖翼】特別指出:"脅肋爲少陽、厥陰之通道,故邪客之則痛。"此說揭示脅部實爲肝膽氣化之樞紐,其病理表現可反映:
1. 氣機郁滯:如【丹溪心法】"脅痛者,肝氣實也"
2. 經氣逆亂:見【醫學入門】"肝熱則脅下痛引小腹"
3. 絡脈瘀阻:如【血證論】"瘀血留著,脅下刺痛"

(三)證候鑑別與治療大法
臨證當辨脅痛六綱:
1. 氣鬱型:痛處遊走,脈弦,宜柴胡疏肝散
2. 血瘀型:痛如錐刺,舌紫暗,旋覆花湯主之
3. 濕熱型:口苦嘔惡,苔黃膩,龍膽瀉肝湯
4. 陰虛型:隱痛不休,舌紅少津,一貫煎
5. 痰飲型:咳唾引痛,脈沉弦,十棗湯
6. 食積型:噯腐吞酸,保和丸加減

(四)現代臨床拓展
當代研究證實,肝膽疾病患者體表壓痛點多出現在右季肋區,與古籍記載高度吻合。B超顯示肝囊腫、膽囊炎患者約78%存在對應脅部壓痛點(【中醫雜誌】2021年數據),爲傳統理論提供實證支持。在非器質性脅痛治療中,按"肝之分野"取章門、期門等穴,配合太沖、陽陵泉等遠端配穴,有效率可達89.6%(【針灸臨床雜誌】2022年報導)。

結語:
"脅爲肝之分野"理論構建了體表-內臟相關的診斷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症狀歸經,更在於爲"司外揣內"診斷法提供解剖學依據。當代醫家當在經方活用、穴位配伍等方面深化研究,使這一古老理論煥發新機。
賈衣 發表於 2025-8-2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脅爲肝之分野理論發微及臨證應用考辨】

(一)理論淵源考據
【內經】構建脅肝相關理論之雛形,其論述體系具有三重維度:其一,經絡循行維度,【靈樞·經脈】明示足厥陰肝經"布脅肋",足少陽膽經"循脅里";其二,病理反應維度,【素問·藏氣法時論】揭示肝病"兩脅下痛"的特異性表現;其三,診斷定位維度,【難經·五十六難】以"肝之積在左脅下"確立解剖對應關係。明代張景岳在【類經】中系統總結:"脅肋之病,本屬肝膽,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標誌著該理論完成經典化進程。

(二)解剖分野精析
1. 脅部定位考
【醫宗金鑒】界定脅部爲"胸側自腋至季肋"區域,與現代解剖學第7-12肋間隙投影區高度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古典醫籍將脅區細分爲三:
上脅(淵腋部):對應肝右葉投影
中脅(章門部):對應肝左葉投影
下脅(京門部):對應膽囊體表投影

2. 分野理論實質
"分野"概念源自天文分野學說,醫家借喻爲臟腑-體表對應關係。肝與脅的分野聯繫體現爲:
① 經絡連屬:足厥陰經"屬肝絡膽"而布脅
② 氣機通道:肝主疏泄,其氣橫向貫脅
③ 痛覺反射:肝包膜神經與肋間神經存在T7-T10節段重合

(三)臨證鑑別綱要
1. 脅痛辨證九綱(據【醫學心悟】發展)
┌────────┬─────────────┬───────────┐
│ 證型 │ 特徵性表現 │ 經典方劑 │
├────────┼─────────────┼───────────┤
│ 氣滯證 │ 脹痛走竄,噯氣頻作 │ 柴胡疏肝散 │
│ 血瘀證 │ 刺痛固定,夜間加重 │ 復元活血湯 │
│ 濕熱證 │ 灼痛口苦,身目發黃 │ 龍膽瀉肝湯 │
│ 陰虛證 │ 隱痛綿綿,五心煩熱 │ 一貫煎 │
└────────┴─────────────┴───────────┘

2. 左右分屬新解
突破【醫宗必讀】左右分治舊說,現代臨床發現:
右脅痛:80%與膽系疾病相關(膽囊炎、膽石症)
左脅痛:60%見於胰腺疾病及肝左葉病變
雙側痛:多屬功能性肝膽氣滯(如情志致病)

(四)現代醫學印證
1. 神經生物學基礎
肝臟感覺神經通過腹腔神經叢→內臟大神經→T7-T9脊神經節傳導,與脅部體表感覺形成牽涉痛通路。此即【內經】"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的現代詮釋。

2. 影像學佐證
超聲檢查顯示:肝病患者脅部壓痛點與肝臟病變部位存在79.3%的空間對應性(【中華肝臟病雜誌】2022年數據),爲分野理論提供客觀依據。

結語:
"脅爲肝之分野"理論是中醫局部-整體觀的典型體現,其價值不僅在於診斷定位,更揭示了"肝-脅-情志"三維互動關係。臨證時當結合現代檢查手段,實現傳統理論與當代醫學的互參互證,方得岐黃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