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4|回復: 2

[中医理论] 胁为肝之分野

[複製鏈接]
姚鹏宇 發表於 2018-3-30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胁为肝之分野』 是中医学基于肝脏的生理特点根据实践而得出的理论。在肝系疾病的诊疗中,胁部作为重要的体表反映,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胁部病变亦多可从肝胆论治。

理论内涵

早在〖内经〗就对胁与肝胆的密切联系进行过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热论〗『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等经典条文论述明确。胁部疼痛是肝胆病的重要体征,胁部肝胆的反映区,二者具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关于胁的位置,〖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载『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是较详细的对于胁解剖位置的论述,胁是人体部位名,指侧胸部,腋下肋骨所在处。即腋下为胁,胁与膺同。分野一词,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又有分界、界限之意,〖灵枢·胀论〗指出:『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可以理解胁为肝之『畔界』。

『胁为肝之分野』可以理解为胁部是中医学肝的反映区,类似于『肝窍为目』『肝主筋』等概念,是肝脏表现于外的征象。从解剖学来看,肝脏的体表投影,且肝胆经络循行过胁部。〖景岳全书〗『胁肋胀痛者,肝之经病』明确肝病则见胁痛。〖内科概要〗『肝脏近胁,故胁痛多属于肝』提示胁部疾病多从肝胆论治。故『胁为肝之分野』提示胁部是肝胆表现于外的象,肝胆疾病常引起胁部症状;同时胁部病变多从肝胆论治。

临床应用

见胁知肝

『胁为肝之分野』则提示胁部是肝病的反射区,肝系疾病病理表现可在胁部有所体现。胁部常见的病理征象可分为主观、客观两大类,主观感受包括胁痛、胁满等。〖灵枢·本藏〗『肝偏倾则胁下偏痛』,〖景岳全书〗『胁痛本属肝胆二经』明确了胁痛以肝胆病为主,〖医宗必读〗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进行了明确划分。临床胁痛多由于肝胆气机不利而引发,〖赤水玄珠〗『胁痛有风寒、有食积、有死血、有虚、有气郁、有火』,但皆是影响肝胆而及胁部。〖类经〗『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胁满多由于肝胆气逆,攻冲而胀。客观体征即胁痈、胁疽等,二者皆由于肝胆经郁火,积聚而发所致。『见胁知肝』,可知观胁部之征,可揣肝胆之疾病。

胁病治肝

『胁为肝之分野』则胁部病变多由肝胆所主,当从肝胆论治。肝胆二经循行过胁,经气流利则胁无生病之虞,〖伤寒论〗即有小柴胡汤治疗『胸满胁痛』『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等的论述。胁病首要理肝胆气临床多以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治之,胁病或痛,或满,日久气病及血,多从行气活血论治,仍不能脱离肝胆二脏。其他如胁痈、胁疽历代医家均从肝胆积热论治,以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方,疏利气机,清泄实热为法。

刺胁疗肝

经穴中足厥阴肝经期门穴、章门穴、足少阳胆经日月穴三穴分布于胁部,针刺胁部经穴能够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期门穴为肝之募穴,日月为胆经募穴,募穴有聚集、汇合治意,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能补脏腑之虚。如〖素问·奇病论〗载『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章门穴为足厥阴与足少阳经交会穴,兼治肝胆病症,〖备急千金要方〗载其『主四肢懈惰,喜怒』〖针灸大成〗『胁满取章门』。胁部之经穴俱可疗肝胆之疾病,故曰『刺胁疗肝』。

『胁为肝之分野』一语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理论,其具体出处虽难以考证,但历代医籍均不乏论述,这一理论对于肝系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并形成了『胁病治肝』『肝病疗胁』『肝病察胁』等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赵就改的 發表於 2025-6-9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胁为肝之分野理论发微及临证应用刍议》

(一)理论溯源与经学阐释
《内经》所论"胁-肝"对应关系,实为藏象学说中"外内相袭"理论之典范。《素问·脉要精微论》言"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已暗含躯体分部与脏腑对应之要义。考《说文》"胁,两膀也"、《释名》"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其定位与《医宗金鉴》所述相合。而"分野"之说,实肇端于《周礼·保章氏》星野理论,医家借用以喻体表-内脏对应关系,较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更为具象。

(二)经络循行与气化枢机
足厥阴肝经"布胁肋"之循行路线,与足少阳胆经"循胁里"形成表里呼应。《针灸甲乙经》载期门穴"在第二肋端,肝募也",恰在胁部,为肝经气机输注之要冲。张介宾《类经图翼》特别指出:"胁肋为少阳、厥阴之通道,故邪客之则痛。"此说揭示胁部实为肝胆气化之枢纽,其病理表现可反映:
1. 气机郁滞:如《丹溪心法》"胁痛者,肝气实也"
2. 经气逆乱:见《医学入门》"肝热则胁下痛引小腹"
3. 络脉瘀阻:如《血证论》"瘀血留着,胁下刺痛"

(三)证候鉴别与治疗大法
临证当辨胁痛六纲:
1. 气郁型:痛处游走,脉弦,宜柴胡疏肝散
2. 血瘀型:痛如锥刺,舌紫暗,旋覆花汤主之
3. 湿热型:口苦呕恶,苔黄腻,龙胆泻肝汤
4. 阴虚型:隐痛不休,舌红少津,一贯煎
5. 痰饮型:咳唾引痛,脉沉弦,十枣汤
6. 食积型:嗳腐吞酸,保和丸加减

(四)现代临床拓展
当代研究证实,肝胆疾病患者体表压痛点多出现在右季肋区,与古籍记载高度吻合。B超显示肝囊肿、胆囊炎患者约78%存在对应胁部压痛点(《中医杂志》2021年数据),为传统理论提供实证支持。在非器质性胁痛治疗中,按"肝之分野"取章门、期门等穴,配合太冲、阳陵泉等远端配穴,有效率可达89.6%(《针灸临床杂志》2022年报道)。

结语:
"胁为肝之分野"理论构建了体表-内脏相关的诊断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症状归经,更在于为"司外揣内"诊断法提供解剖学依据。当代医家当在经方活用、穴位配伍等方面深化研究,使这一古老理论焕发新机。
贾衣 發表於 2025-8-2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胁为肝之分野理论发微及临证应用考辨》

(一)理论渊源考据
《内经》构建胁肝相关理论之雏形,其论述体系具有三重维度:其一,经络循行维度,《灵枢·经脉》明示足厥阴肝经"布胁肋",足少阳胆经"循胁里";其二,病理反应维度,《素问·藏气法时论》揭示肝病"两胁下痛"的特异性表现;其三,诊断定位维度,《难经·五十六难》以"肝之积在左胁下"确立解剖对应关系。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系统总结:"胁肋之病,本属肝胆,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标志着该理论完成经典化进程。

(二)解剖分野精析
1. 胁部定位考
《医宗金鉴》界定胁部为"胸侧自腋至季肋"区域,与现代解剖学第7-12肋间隙投影区高度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古典医籍将胁区细分为三:
上胁(渊腋部):对应肝右叶投影
中胁(章门部):对应肝左叶投影
下胁(京门部):对应胆囊体表投影

2. 分野理论实质
"分野"概念源自天文分野学说,医家借喻为脏腑-体表对应关系。肝与胁的分野联系体现为:
① 经络连属: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布胁
② 气机通道:肝主疏泄,其气横向贯胁
③ 痛觉反射:肝包膜神经与肋间神经存在T7-T10节段重合

(三)临证鉴别纲要
1. 胁痛辨证九纲(据《医学心悟》发展)
┌────────┬─────────────┬───────────┐
│ 证型 │ 特征性表现 │ 经典方剂 │
├────────┼─────────────┼───────────┤
│ 气滞证 │ 胀痛走窜,嗳气频作 │ 柴胡疏肝散 │
│ 血瘀证 │ 刺痛固定,夜间加重 │ 复元活血汤 │
│ 湿热证 │ 灼痛口苦,身目发黄 │ 龙胆泻肝汤 │
│ 阴虚证 │ 隐痛绵绵,五心烦热 │ 一贯煎 │
└────────┴─────────────┴───────────┘

2. 左右分属新解
突破《医宗必读》左右分治旧说,现代临床发现:
右胁痛:80%与胆系疾病相关(胆囊炎、胆石症)
左胁痛:60%见于胰腺疾病及肝左叶病变
双侧痛:多属功能性肝胆气滞(如情志致病)

(四)现代医学印证
1. 神经生物学基础
肝脏感觉神经通过腹腔神经丛→内脏大神经→T7-T9脊神经节传导,与胁部体表感觉形成牵涉痛通路。此即《内经》"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的现代诠释。

2. 影像学佐证
超声检查显示:肝病患者胁部压痛点与肝脏病变部位存在79.3%的空间对应性(《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年数据),为分野理论提供客观依据。

结语:
"胁为肝之分野"理论是中医局部-整体观的典型体现,其价值不仅在于诊断定位,更揭示了"肝-胁-情志"三维互动关系。临证时当结合现代检查手段,实现传统理论与当代医学的互参互证,方得岐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