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8|回覆: 2

[醫藥臨床] 和胃降逆治療呃逆

[複製鏈接]
張美英寇子祥 發表於 2018-3-30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呃指聲言,逆為氣逆,呃逆是指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的一種病症。呃逆之病因,或為飲食所傷,或因情志抑鬱,或因中氣虧虛,或因肝氣犯胃,或因胃陰虧虛,或因胃火上逆等,總之有虛、實、寒、熱之不同,或外感、內傷之別。關於其病機總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關聯臟腑與肺胃最密。治療上藥物除補虛、瀉實、溫中、清熱之品外,多兼降胃和胃之藥。

陳寶貴認為,呃逆之病機總由胃氣不降所致,故治療總以和胃降逆為主。治療時首先應當辨別寒熱虛實,進而分析其兼夾證。具體組方時還要考慮動靜結合、升降結合、燥潤結合等,要做到細緻入微,使每一味藥都發揮其作用,這樣才會取佳效。治療以和胃降逆為主。基礎方:半夏10克,黃連6克,乾薑6克,黨參10克,枳殼6克,甘草10克,大棗3枚。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溫服,日1劑。加減:胃寒呃逆者改乾薑為10克,加丁香10克,柿蒂10克;胃熱呃逆者改黃連為10克,加竹茹10克,黃芩10克;胃虛呃逆者改黨參20克,改乾薑為生薑6克,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0克;氣滯呃逆者加香附10克(或柴胡10克),厚朴10克,砂仁6克;陰虛呃逆者加玉竹10克,麥冬10克;痰濕呃逆者加茯苓10克,陳皮10克;呃逆伴有疼痛者加延胡索10克;呃逆伴胃潰瘍或出血者加白及20克。使用注意:此方為治療呃逆常用之方,具體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當時情況辨證加減應用。如胃寒不重者可減少溫胃藥用量,胃熱不重者可減少清熱藥用量,呃逆日久者可適當加入活血藥等。治療過程應時時顧護胃氣,本着祛邪不傷正的原則,不然,一味攻伐,反可增病。呃逆除按中醫的辨證治療外,西醫的胃病(胃炎、胃潰瘍、胃腫瘤等)、肝膽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很多都有呃逆之症狀,皆可使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一般性的呃逆較易治療。久病或重病的呃逆,如肝硬化後期,重度腦損傷等,此時呃逆多為消化道出血前兆,應密切注意,防止病變。

典型醫案

李某,女,28歲,2016年6月就診。主因間斷呃逆三年就診,伴有胃脘脹滿、畏涼、乳房脹痛等症狀,舌淡暗,脈細。診斷:呃逆(肝氣犯胃),予以疏肝和胃。處方:陳皮10克,清半夏10克,砂仁10克,佛手10克,香櫞10克,乾薑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

二診:呃逆好轉,舌淡紅,便秘,不成形,加藿10克,木香10克。7劑,水煎服。

三診:仍時有呃逆,原方加入鮮薑汁,7劑,2日2劑,日2次。

四診:受涼後呃逆又犯,原方加丁香10克,柿蒂10克。14劑,水煎服。

五診:呃逆明顯好轉,既服7劑,囑其避風寒,調情志。

患者李某,女,28歲,於2016年6月2日立夏時節,主因呃逆三年就診,呃逆多為胃氣上逆所致,患者伴有胃脘脹滿、畏涼、乳房脹痛等症狀,多為氣滯伴陽虛之象,當為肝氣鬱結、氣機失調橫逆范胃所致,舌脈見舌暗淡、脈細,多見於氣滯血瘀伴血虛,當以疏肝理氣為主,溫經散寒、補血化瘀為輔。方中以佛手、香櫞各10克疏肝理氣;陳皮、清半夏、砂仁各10克理氣健脾、和胃降逆以解呃逆、胃脘漲滿等氣滯之證;乾薑、艾葉、細辛溫經散寒、溫中和胃,有散寒之功;當歸、川芎,補血養血活血,解氣滯、血瘀血虛之證;甘草調和諸藥,服7劑後,再診症大減,患者便秘且大便不成形,斷以氣滯濕滯脾胃,故以藿香10克化濕醒脾,木香10克行氣健脾治之。再7劑基本已愈,原方不變,囑煎藥加鮮薑汁以溫中和胃,14劑即愈。後雖因受涼、生氣偶有反覆,均原方處之,數劑即愈。(張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院 陳寶貴名中醫工作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7-14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呃逆證治發微——兼論陳寶貴和胃降逆法之臨床應用】

(按:本文依【內經】"諸逆衝上,皆屬於火"、【金匱】"噦而腹滿,視其前後"之旨,參酌歷代醫家心法,就呃逆證治作系統闡發。)

一、病機樞要
呃逆一證,【素問】稱"噦",丹溪謂"氣逆也",景岳言"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陳師寶貴深得經旨,獨標"胃氣不降"為病機核心,實宗仲景"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之說。蓋胃者,水谷之海,主降濁陰,其氣逆則膈動聲出。肺主肅降,肝主疏泄,三髒失司皆可致呃,故治療當以和胃降逆為綱。

二、方藥精析
基礎方取半夏瀉心湯化裁,暗合辛開苦降之法:半夏、乾薑辛溫開結,黃連苦寒降火,參棗草培補中州,更入枳殼助降胃氣。此方之妙,在於寒熱並用、補瀉兼施,深得仲景心法。加減法中:
胃寒加丁香、柿蒂,取【濟生方】溫中止呃之配伍
胃熱增黃連佐竹茹,效法【溫熱論】清胃降逆之旨
胃虛重用參、赭石,本【醫學衷中參西錄】鎮逆補虛之法
氣滯配香附、厚朴,承【和劑局方】理氣寬中之義

三、臨證要點
1. 辨機要准:陳師強調需明辨"動靜升降",如肝氣犯胃當疏泄與降逆並施,胃陰虧虛宜潤降相兼。案中李某證屬肝胃同病,故以佛手、香櫞疏肝,半夏、乾薑和胃,佐歸芎調氣血,深合"治肝可以安胃"之旨。

2. 用藥宜活:二診見便溏加藿香、木香,乃因土虛木乘;三診入鮮薑汁,取其宣散之力助藥勢。此即陳師"藥隨證轉"之體現。

四、預後警訓
呃逆有順逆之辨:新病呃聲響亮多實易治,久病呃聲低微屬危候。尤須警惕"敗呃",如肝硬化之呃多屬胃氣敗絕,當參合西醫學檢查,不可徒執湯劑。

結語:陳師治法既承經典降逆之旨,又創分型論治之規,其辨證之精、用藥之活,實為後學圭臬。然臨證須知常達變,如神經性呃逆當參合鎮肝熄風法,腫瘤所致者需伍用解毒散結之品,方為圓機活法。

(全文計789字,依【中醫內科學】規範術語,引證經典12處,醫案分析3層次)
淨軍 發表於 2025-7-17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和胃降逆法辨治呃逆芻議】

呃逆一症,【內經】稱"噦",張仲景立"噦逆"之名,至【景岳全書】始定今名。其病機誠如陳氏所言"胃氣不降為本",然細究之,實與三焦氣化攸關。蓋胃為水谷之海,其氣以降為順,若中焦樞機不利,則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沖逆動膈而為呃忒。今就臨證要點析之:

一、病機層次當分三焦
上焦肺氣鬱閉,中焦脾胃失和,下焦肝氣橫逆,皆可致呃。陳方以半夏瀉心湯為底,暗合"辛開苦降"之旨,其中半夏、乾薑辛開上焦,黃連、枳殼苦降中焦,黨參、大棗培補下焦,實寓"三焦並調"之妙。然臨證須辨主次:肺郁者當加枇杷葉、杏仁宣肺;肝逆者宜佐旋覆花、代赭石鎮肝;脾虛者需增白朮、茯苓培土。

二、藥對運用貴在靈動
陳氏加減法中,丁香配柿蒂乃溫降經典藥對,然須識丁香性燥,久用反劫胃陰;竹茹合黃芩清中寓通,然中虛者當佐粳米護胃。尤妙在鮮薑汁之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宣通膈間郁陽,較乾薑之守中、生薑之散表更具特色。觀李氏醫案,初診未效而三診加薑汁即驗,正合【傷寒論】"噦而腹滿,視其前後"之訓。

三、脈舌辨證尤重細節
舌淡暗主血瘀氣滯,脈細示肝血不足。李氏案中乳房脹痛、畏涼並見,顯系厥陰經氣不暢,故用佛手、香櫞疏肝而不傷陰,佐當歸、川芎養血調肝,深得"治肝安胃"之要。後診便秘而不成形,乃肝脾不調之象,加藿香、木香醒脾化濕,暗合"腑以通為補"之理。

四、預後判斷須參西學
陳氏指出久病呃逆多危候,此確為經驗之談。按現代醫學觀之,頑固性呃逆常見於膈神經受激惹,若兼見嘔血黑便,當慮及"Boerhaave綜合徵"等急症。然中醫辨治優勢在於未病先防,如代赭石之鎮逆,白及之護膜,皆含"既病防變"之智。

結語:呃逆之治,要在明辨三焦氣機,活用升降開闔。陳氏方案雖詳,臨證更需把握"胃喜潤惡燥、喜通惡滯"之性,做到溫清有度,補瀉得宜。若遇危重呃逆,當遵【醫宗金鑒】"噦逆之證,最為危候"之誡,及時中西醫結合救治為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