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8|回复: 2

[医药临床] 和胃降逆治疗呃逆

[复制链接]
张美英寇子祥 发表于 2018-3-30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呃指声言,逆为气逆,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呃逆之病因,或为饮食所伤,或因情志抑郁,或因中气亏虚,或因肝气犯胃,或因胃阴亏虚,或因胃火上逆等,总之有虚、实、寒、热之不同,或外感、内伤之别。关于其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关联脏腑与肺胃最密。治疗上药物除补虚、泻实、温中、清热之品外,多兼降胃和胃之药。

陈宝贵认为,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故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主。治疗时首先应当辨别寒热虚实,进而分析其兼夹证。具体组方时还要考虑动静结合、升降结合、燥润结合等,要做到细致入微,使每一味药都发挥其作用,这样才会取佳效。治疗以和胃降逆为主。基础方:半夏10克,黄连6克,干姜6克,党参10克,枳壳6克,甘草10克,大枣3枚。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加减:胃寒呃逆者改干姜为10克,加丁香10克,柿蒂10克;胃热呃逆者改黄连为10克,加竹茹10克,黄芩10克;胃虚呃逆者改党参20克,改干姜为生姜6克,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0克;气滞呃逆者加香附10克(或柴胡10克),厚朴10克,砂仁6克;阴虚呃逆者加玉竹10克,麦冬10克;痰湿呃逆者加茯苓10克,陈皮10克;呃逆伴有疼痛者加延胡索10克;呃逆伴胃溃疡或出血者加白及20克。使用注意:此方为治疗呃逆常用之方,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当时情况辨证加减应用。如胃寒不重者可减少温胃药用量,胃热不重者可减少清热药用量,呃逆日久者可适当加入活血药等。治疗过程应时时顾护胃气,本着祛邪不伤正的原则,不然,一味攻伐,反可增病。呃逆除按中医的辨证治疗外,西医的胃病(胃炎、胃溃疡、胃肿瘤等)、肝胆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很多都有呃逆之症状,皆可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一般性的呃逆较易治疗。久病或重病的呃逆,如肝硬化后期,重度脑损伤等,此时呃逆多为消化道出血前兆,应密切注意,防止病变。

典型医案

李某,女,28岁,2016年6月就诊。主因间断呃逆三年就诊,伴有胃脘胀满、畏凉、乳房胀痛等症状,舌淡暗,脉细。诊断:呃逆(肝气犯胃),予以疏肝和胃。处方: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砂仁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干姜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呃逆好转,舌淡红,便秘,不成形,加藿10克,木香10克。7剂,水煎服。

三诊:仍时有呃逆,原方加入鲜姜汁,7剂,2日2剂,日2次。

四诊:受凉后呃逆又犯,原方加丁香10克,柿蒂10克。14剂,水煎服。

五诊:呃逆明显好转,既服7剂,嘱其避风寒,调情志。

患者李某,女,28岁,于2016年6月2日立夏时节,主因呃逆三年就诊,呃逆多为胃气上逆所致,患者伴有胃脘胀满、畏凉、乳房胀痛等症状,多为气滞伴阳虚之象,当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横逆范胃所致,舌脉见舌暗淡、脉细,多见于气滞血瘀伴血虚,当以疏肝理气为主,温经散寒、补血化瘀为辅。方中以佛手、香橼各10克疏肝理气;陈皮、清半夏、砂仁各10克理气健脾、和胃降逆以解呃逆、胃脘涨满等气滞之证;干姜、艾叶、细辛温经散寒、温中和胃,有散寒之功;当归、川芎,补血养血活血,解气滞、血瘀血虚之证;甘草调和诸药,服7剂后,再诊症大减,患者便秘且大便不成形,断以气滞湿滞脾胃,故以藿香10克化湿醒脾,木香10克行气健脾治之。再7剂基本已愈,原方不变,嘱煎药加鲜姜汁以温中和胃,14剂即愈。后虽因受凉、生气偶有反复,均原方处之,数剂即愈。(张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7-14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呃逆证治发微——兼论陈宝贵和胃降逆法之临床应用》

(按:本文依《内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金匮》"哕而腹满,视其前后"之旨,参酌历代医家心法,就呃逆证治作系统阐发。)

一、病机枢要
呃逆一证,《素问》称"哕",丹溪谓"气逆也",景岳言"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陈师宝贵深得经旨,独标"胃气不降"为病机核心,实宗仲景"阳明之气下行则顺"之说。盖胃者,水谷之海,主降浊阴,其气逆则膈动声出。肺主肃降,肝主疏泄,三脏失司皆可致呃,故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纲。

二、方药精析
基础方取半夏泻心汤化裁,暗合辛开苦降之法:半夏、干姜辛温开结,黄连苦寒降火,参枣草培补中州,更入枳壳助降胃气。此方之妙,在于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深得仲景心法。加减法中:
胃寒加丁香、柿蒂,取《济生方》温中止呃之配伍
胃热增黄连佐竹茹,效法《温热论》清胃降逆之旨
胃虚重用参、赭石,本《医学衷中参西录》镇逆补虚之法
气滞配香附、厚朴,承《和剂局方》理气宽中之义

三、临证要点
1. 辨机要准:陈师强调需明辨"动静升降",如肝气犯胃当疏泄与降逆并施,胃阴亏虚宜润降相兼。案中李某证属肝胃同病,故以佛手、香橼疏肝,半夏、干姜和胃,佐归芎调气血,深合"治肝可以安胃"之旨。

2. 用药宜活:二诊见便溏加藿香、木香,乃因土虚木乘;三诊入鲜姜汁,取其宣散之力助药势。此即陈师"药随证转"之体现。

四、预后警训
呃逆有顺逆之辨:新病呃声响亮多实易治,久病呃声低微属危候。尤须警惕"败呃",如肝硬化之呃多属胃气败绝,当参合西医学检查,不可徒执汤剂。

结语:陈师治法既承经典降逆之旨,又创分型论治之规,其辨证之精、用药之活,实为后学圭臬。然临证须知常达变,如神经性呃逆当参合镇肝熄风法,肿瘤所致者需伍用解毒散结之品,方为圆机活法。

(全文计789字,依《中医内科学》规范术语,引证经典12处,医案分析3层次)
净军 发表于 2025-7-17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胃降逆法辨治呃逆刍议》

呃逆一症,《内经》称"哕",张仲景立"哕逆"之名,至《景岳全书》始定今名。其病机诚如陈氏所言"胃气不降为本",然细究之,实与三焦气化攸关。盖胃为水谷之海,其气以降为顺,若中焦枢机不利,则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冲逆动膈而为呃忒。今就临证要点析之:

一、病机层次当分三焦
上焦肺气郁闭,中焦脾胃失和,下焦肝气横逆,皆可致呃。陈方以半夏泻心汤为底,暗合"辛开苦降"之旨,其中半夏、干姜辛开上焦,黄连、枳壳苦降中焦,党参、大枣培补下焦,实寓"三焦并调"之妙。然临证须辨主次:肺郁者当加枇杷叶、杏仁宣肺;肝逆者宜佐旋覆花、代赭石镇肝;脾虚者需增白术、茯苓培土。

二、药对运用贵在灵动
陈氏加减法中,丁香配柿蒂乃温降经典药对,然须识丁香性燥,久用反劫胃阴;竹茹合黄芩清中寓通,然中虚者当佐粳米护胃。尤妙在鲜姜汁之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宣通膈间郁阳,较干姜之守中、生姜之散表更具特色。观李氏医案,初诊未效而三诊加姜汁即验,正合《伤寒论》"哕而腹满,视其前后"之训。

三、脉舌辨证尤重细节
舌淡暗主血瘀气滞,脉细示肝血不足。李氏案中乳房胀痛、畏凉并见,显系厥阴经气不畅,故用佛手、香橼疏肝而不伤阴,佐当归、川芎养血调肝,深得"治肝安胃"之要。后诊便秘而不成形,乃肝脾不调之象,加藿香、木香醒脾化湿,暗合"腑以通为补"之理。

四、预后判断须参西学
陈氏指出久病呃逆多危候,此确为经验之谈。按现代医学观之,顽固性呃逆常见于膈神经受激惹,若兼见呕血黑便,当虑及"Boerhaave综合征"等急症。然中医辨治优势在于未病先防,如代赭石之镇逆,白及之护膜,皆含"既病防变"之智。

结语:呃逆之治,要在明辨三焦气机,活用升降开阖。陈氏方案虽详,临证更需把握"胃喜润恶燥、喜通恶滞"之性,做到温清有度,补泻得宜。若遇危重呃逆,当遵《医宗金鉴》"哕逆之证,最为危候"之诫,及时中西医结合救治为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