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58|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從北宋東京外城的考古發現談北宋時期的營造尺

[複製鏈接]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8-3-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00b25df4ef9e905163cf34ca9d60107.jpg

————————————————————————————————————
a370a8b569b369ac70944437f0d2f783.jpg

96731805a6dc7dc0fb86c3bf5b6c5d87.jpg

全文閱讀

從北宋東京外城的考古發現談北宋時期的營造尺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劉春迎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文刊於:【文物】2018年第2期)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6-7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考古實證論北宋營造尺之制

一、考古發現與文獻互證
近年開封北宋東京外城遺址考古成果,為探究北宋營造尺提供了關鍵實物依據。據劉春迎先生【文物】2018年刊文所示,外城城牆基址實測數據與【營造法式】【宋會要】所載"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高度吻合。以現存西牆北段5.5公里遺址推算,宋里與今制換算約合1:0.56,此比例恰與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考訂宋尺31.68厘米之說相契。此類實證,實為宋代"步尺五法"制度之活現。

二、營造尺制度溯源
北宋承五代之制而立"營造尺",其制有三要:
1. 法式標準:李誡【營造法式】明定"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分八等,皆以尺、寸、分為單位。考古所見城門券洞、排水涵洞等構件尺寸,多呈31-32厘米整倍數關係,足證此制之嚴。
2. 地域差異:沈括【夢溪筆談】載"今尺長於古尺三寸三分",而東京遺址實測數據顯示,中央官署工程用尺較地方更為統一,此乃"官頒標準"與"民間俗尺"並存之證。
3. 禮制內涵:城牆雉堞間距多合九尺之數(約2.85米),暗合【周易】陽數之極,體現"象天法地"的營國思想。

三、技術傳承與文化意義
北宋營造尺之精密,實為唐代"大尺"(29.6厘米)向明清部尺(32厘米)過渡之關鍵。考古所見磚石模數多合"一尺三寸"(約41厘米),恰為【法式】規定城磚規格。此制不僅影響金中都、元大都的營造,更通過【工程做法則例】下啟清代官式建築。

結語
東京城遺址數據猶如無字史書,其磚石尺度既承載着"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工匠精神,亦折射出宋代"格物致知"的實證學風。未來研究當結合鞏義宋陵、杭州臨安城等遺址數據,進一步釐清南北營造尺差異,以窺兩宋技術傳播之全貌。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立足考古報告,參以【宋史·輿服志】【木經】等文獻,謹守"無徵不信"之訓。文中計量數據皆取學界通行換算值,特此說明。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7-15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北宋東京外城考古論營造尺制度之演變

近日拜讀劉春迎先生【從北宋東京外城的考古發現談北宋時期的營造尺】一文(【文物】2018年第2期),深覺其以考古實證探究宋代度量衡制度之方法頗具啟發性。今試結合文獻與考古數據,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考古所見東京外城尺度與文獻之互證
劉文通過東京外城城牆遺址的實測數據(如西牆基寬16-18米),結合【宋會要輯稿】所載「新城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的記載,推得北宋營造尺一尺約合31.2-31.6厘米。此數據與傅熹年先生據【營造法式】推算的31.4厘米、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所錄31.6厘米基本吻合,足證北宋官定營造尺之制已趨統一。然需注意者,考古實測中城牆夯土因自然沉降與人為破壞,其原始尺度或存誤差,故需輔以多重證據。

二、北宋營造尺的制度化特徵
北宋營造尺之定型,實承唐制而有所損益。【唐六典】載「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而宋初【營造法式】則明確以「材分制」規範建築模數,其基礎單位仍以尺為基準。值得注意的是,東京外城修築於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正值王安石變法推行「市易法」「均輸法」等經濟改革,度量衡標準化乃國家強化經濟管控之重要舉措。考古所見城牆尺度之精確性,恰反映此歷史背景。

三、從地方差異看營造尺的實踐
雖官方定尺嚴格,然地方執行或有參差。如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實測數據推算一尺約31.8厘米,略大於東京標準;而江南地區如寧波保國寺(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則近31厘米。此差異或緣於地方物料特性、工匠傳承,抑或測量方法不同。劉文未及討論此現象,然正可提示後續研究需關注中央與地方技術體系的互動關係。

結語
北宋營造尺制度之確立,既是工程技術成熟之標誌,亦為中央集權深化的縮影。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之互證,不僅可釐清具體數值,更能窺見制度運作之實態。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結合【武經總要】【天工開物】等科技文獻,系統考察宋代度量衡在軍事、手工業等領域的應用,以臻全貌。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考古數據為經,制度史為緯,力求言必有據。文中未直接引用處,皆參校【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典籍,恕不一一標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