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56|回復: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从北宋东京外城的考古发现谈北宋时期的营造尺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8-3-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00b25df4ef9e905163cf34ca9d60107.jpg

————————————————————————————————————
a370a8b569b369ac70944437f0d2f783.jpg

96731805a6dc7dc0fb86c3bf5b6c5d87.jpg

全文阅读

从北宋东京外城的考古发现谈北宋时期的营造尺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刘春迎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文物〗2018年第2期)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6-7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考古实证论北宋营造尺之制

一、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
近年开封北宋东京外城遗址考古成果,为探究北宋营造尺提供了关键实物依据。据刘春迎先生《文物》2018年刊文所示,外城城墙基址实测数据与《营造法式》《宋会要》所载"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高度吻合。以现存西墙北段5.5公里遗址推算,宋里与今制换算约合1:0.56,此比例恰与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考订宋尺31.68厘米之说相契。此类实证,实为宋代"步尺五法"制度之活现。

二、营造尺制度溯源
北宋承五代之制而立"营造尺",其制有三要:
1. 法式标准:李诫《营造法式》明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分八等,皆以尺、寸、分为单位。考古所见城门券洞、排水涵洞等构件尺寸,多呈31-32厘米整倍数关系,足证此制之严。
2. 地域差异:沈括《梦溪笔谈》载"今尺长于古尺三寸三分",而东京遗址实测数据显示,中央官署工程用尺较地方更为统一,此乃"官颁标准"与"民间俗尺"并存之证。
3. 礼制内涵:城墙雉堞间距多合九尺之数(约2.85米),暗合《周易》阳数之极,体现"象天法地"的营国思想。

三、技术传承与文化意义
北宋营造尺之精密,实为唐代"大尺"(29.6厘米)向明清部尺(32厘米)过渡之关键。考古所见砖石模数多合"一尺三寸"(约41厘米),恰为《法式》规定城砖规格。此制不仅影响金中都、元大都的营造,更通过《工程做法则例》下启清代官式建筑。

结语
东京城遗址数据犹如无字史书,其砖石尺度既承载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工匠精神,亦折射出宋代"格物致知"的实证学风。未来研究当结合巩义宋陵、杭州临安城等遗址数据,进一步厘清南北营造尺差异,以窥两宋技术传播之全貌。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立足考古报告,参以《宋史·舆服志》《木经》等文献,谨守"无征不信"之训。文中计量数据皆取学界通行换算值,特此说明。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7-15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北宋东京外城考古论营造尺制度之演变

近日拜读刘春迎先生《从北宋东京外城的考古发现谈北宋时期的营造尺》一文(《文物》2018年第2期),深觉其以考古实证探究宋代度量衡制度之方法颇具启发性。今试结合文献与考古数据,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考古所见东京外城尺度与文献之互证
刘文通过东京外城城墙遗址的实测数据(如西墙基宽16-18米),结合《宋会要辑稿》所载「新城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的记载,推得北宋营造尺一尺约合31.2-31.6厘米。此数据与傅熹年先生据《营造法式》推算的31.4厘米、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所录31.6厘米基本吻合,足证北宋官定营造尺之制已趋统一。然需注意者,考古实测中城墙夯土因自然沉降与人为破坏,其原始尺度或存误差,故需辅以多重证据。

二、北宋营造尺的制度化特征
北宋营造尺之定型,实承唐制而有所损益。《唐六典》载「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而宋初《营造法式》则明确以「材分制」规范建筑模数,其基础单位仍以尺为基准。值得注意的是,东京外城修筑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正值王安石变法推行「市易法」「均输法」等经济改革,度量衡标准化乃国家强化经济管控之重要举措。考古所见城墙尺度之精确性,恰反映此历史背景。

三、从地方差异看营造尺的实践
虽官方定尺严格,然地方执行或有参差。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实测数据推算一尺约31.8厘米,略大于东京标准;而江南地区如宁波保国寺(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则近31厘米。此差异或缘于地方物料特性、工匠传承,抑或测量方法不同。刘文未及讨论此现象,然正可提示后续研究需关注中央与地方技术体系的互动关系。

结语
北宋营造尺制度之确立,既是工程技术成熟之标志,亦为中央集权深化的缩影。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之互证,不仅可厘清具体数值,更能窥见制度运作之实态。建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武经总要》《天工开物》等科技文献,系统考察宋代度量衡在军事、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臻全貌。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考古数据为经,制度史为纬,力求言必有据。文中未直接引用处,皆参校《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典籍,恕不一一标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