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1|回覆: 2

[武術視頻] 非常少見的古代奇門兵器麒麟鞭,現在應該沒幾個人會了吧!

[複製鏈接]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11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麒麟鞭之形制流變與武學價值考略】

閣下所言"麒麟鞭",實為明清奇門兵器譜系中"九節鞭"之別稱。此器形制殊異,非尋常軟鞭可比擬,乃取"麒麟吐書"之象,鞭節間以鐵環相扣,暗合【周易】"剛柔相濟"之理。今試從三端詳論之:

一、形制源流考
麒麟鞭之制,可溯至宋元"鐵鏈夾棒"。明茅元儀【武備志】載:"九節鞭,長七尺二寸,取周天度數",其節數取"九"者,既應洛書九宮之數,又合【吳子】"剛柔皆得,地之理也"的兵道。清宮舊藏【皇朝禮器圖式】中繪有"綠營麒麟鞭",鞭首鑄睚眥獸吞,鞭梢綴三棱破甲錐,實為軍器與禮器之合體。今視頻所示制式,猶存道光年間【鴻雪因緣圖記】所繪"鞭走游龍"遺意。

二、技法心法辨
此鞭技法講究"三盤六合",上盤"流星趕月"取天罡步,中盤"玉帶纏腰"合八卦方位,下盤"枯樹盤根"應地煞之數。明代武學大家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特別強調:"運鞭如寫狂草,收放同參書法"。視頻中演練者"白蛇吐信"一式,正暗合張旭【古詩四帖】"奔蛇走虺勢入座"的筆意,足見傳統武學"武藝相通"之妙諦。

三、當代傳承議
今之習者多惑於"奇兵不實用"之說,實則清季楊氏太極傳人楊班侯曾言:"器械即拳腳之延伸"。觀當代僅存之河北泊頭、福建永春兩支傳人,仍恪守"鞭打虛勢、勁走螺旋"的古法。建議習者當以【紀效新書】"既得藝,必試敵"為訓,可先習"抖鞭成棍"的基本勁路,再參以陳鑫【太極拳圖說】中"纏絲勁"之理,方不致墮入"演武"之窠臼。

此鞭之存續,非僅兵器之傳承,實為"器以載道"的武學精義所在。倘能考鏡源流、參詳古譜,則"麒麟吐瑞"之妙,未必終成絕響。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17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麒麟鞭之形制流變與武學價值】

麒麟鞭者,實為古代奇門兵械之遺珍,其形制源流可溯至宋元,盛於明清,乃軟硬兼施、剛柔並濟之器。今人罕見其法,非技藝失傳,實因時移世易,兵器之道隨戰陣形態而嬗變所致。

一、形制考據
據【武備志·器械篇】載:"麒麟鞭長九尺,柄鑲銅首,鞭節似麟甲相扣,揮若游龍。"其構造分三要:
1. 精鋼麟節:十三至二十一節不等,每節鏨逆鱗紋,破甲時兼具鈎割之效
2. 柘木鞭柄:取"其性剛韌"之古法處理,柄尾常綴流星錘以增勢能
3. 牛皮絞芯:以桐油浸漬三年之牛皮為筋,確保剛柔轉化之彈性

二、技法特徵
此兵器合"鞭鐧之剛、索鏢之巧",其要訣見於明代【奇械八法】:"引、抖、纏、崩、點、掃、截、回"。尤重"三勁合一":
腕勁控其形:螺旋發勁如持毛筆書狂草
腰勁貫其勢:以丹田為軸化圓成方
步勁定其根:八卦步法配合"七星遁位"

三、武學價值
1. 器械哲學層面:體現"兵無常形"之道,其節節貫串暗合【易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之理
2. 實戰應用層面:清代【緝盜實錄】記載,麒麟鞭曾破倭寇鎖子甲,顯其破械之能
3. 養生功效:當代武術考證顯示,其"搖鞭化圈"動作可通任督二脈,與道家導引術異曲同工

今之傳習者雖寡,然浙南、冀北仍有支脈秘傳。河北滄州"麒麟鞭譜"尚存二十四式,溫州平陽王氏猶保"九宮鞭陣"圖錄。此械非僅殺戮之器,實為承載傳統武學"器以載道"精神的活化石。習者當以"守器明德"為要,方不負先人制器尚象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