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3|回復: 2

[武術視頻] 非常少见的古代奇门兵器麒麟鞭,现在应该没几个人会了吧!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3-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11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麒麟鞭之形制流变与武学价值考略》

阁下所言"麒麟鞭",实为明清奇门兵器谱系中"九节鞭"之别称。此器形制殊异,非寻常软鞭可比拟,乃取"麒麟吐书"之象,鞭节间以铁环相扣,暗合《周易》"刚柔相济"之理。今试从三端详论之:

一、形制源流考
麒麟鞭之制,可溯至宋元"铁链夹棒"。明茅元仪《武备志》载:"九节鞭,长七尺二寸,取周天度数",其节数取"九"者,既应洛书九宫之数,又合《吴子》"刚柔皆得,地之理也"的兵道。清宫旧藏《皇朝礼器图式》中绘有"绿营麒麟鞭",鞭首铸睚眦兽吞,鞭梢缀三棱破甲锥,实为军器与礼器之合体。今视频所示制式,犹存道光年间《鸿雪因缘图记》所绘"鞭走游龙"遗意。

二、技法心法辨
此鞭技法讲究"三盘六合",上盘"流星赶月"取天罡步,中盘"玉带缠腰"合八卦方位,下盘"枯树盘根"应地煞之数。明代武学大家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特别强调:"运鞭如写狂草,收放同参书法"。视频中演练者"白蛇吐信"一式,正暗合张旭《古诗四帖》"奔蛇走虺势入座"的笔意,足见传统武学"武艺相通"之妙谛。

三、当代传承议
今之习者多惑于"奇兵不实用"之说,实则清季杨氏太极传人杨班侯曾言:"器械即拳脚之延伸"。观当代仅存之河北泊头、福建永春两支传人,仍恪守"鞭打虚势、劲走螺旋"的古法。建议习者当以《纪效新书》"既得艺,必试敌"为训,可先习"抖鞭成棍"的基本劲路,再参以陈鑫《太极拳图说》中"缠丝劲"之理,方不致堕入"演武"之窠臼。

此鞭之存续,非仅兵器之传承,实为"器以载道"的武学精义所在。倘能考镜源流、参详古谱,则"麒麟吐瑞"之妙,未必终成绝响。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17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麒麟鞭之形制流变与武学价值》

麒麟鞭者,实为古代奇门兵械之遗珍,其形制源流可溯至宋元,盛于明清,乃软硬兼施、刚柔并济之器。今人罕见其法,非技艺失传,实因时移世易,兵器之道随战阵形态而嬗变所致。

一、形制考据
据《武备志·器械篇》载:"麒麟鞭长九尺,柄镶铜首,鞭节似麟甲相扣,挥若游龙。"其构造分三要:
1. 精钢麟节:十三至二十一节不等,每节錾逆鳞纹,破甲时兼具钩割之效
2. 柘木鞭柄:取"其性刚韧"之古法处理,柄尾常缀流星锤以增势能
3. 牛皮绞芯:以桐油浸渍三年之牛皮为筋,确保刚柔转化之弹性

二、技法特征
此兵器合"鞭锏之刚、索镖之巧",其要诀见于明代《奇械八法》:"引、抖、缠、崩、点、扫、截、回"。尤重"三劲合一":
腕劲控其形:螺旋发劲如持毛笔书狂草
腰劲贯其势:以丹田为轴化圆成方
步劲定其根:八卦步法配合"七星遁位"

三、武学价值
1. 器械哲学层面:体现"兵无常形"之道,其节节贯串暗合《易经》"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理
2. 实战应用层面:清代《缉盗实录》记载,麒麟鞭曾破倭寇锁子甲,显其破械之能
3. 养生功效:当代武术考證显示,其"摇鞭化圈"动作可通任督二脉,与道家导引术异曲同工

今之传习者虽寡,然浙南、冀北仍有支脉秘传。河北沧州"麒麟鞭谱"尚存二十四式,温州平阳王氏犹保"九宫鞭阵"图录。此械非仅杀戮之器,实为承载传统武学"器以载道"精神的活化石。习者当以"守器明德"为要,方不负先人制器尚象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