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7|回复: 2

[中医理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

[复制链接]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香附配紫苏梗,川朴配枳实,陈皮配木香,槟榔配沉香,柴胡配青皮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为胃癌前病变,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既是胃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对于轻度浊毒内蕴者,采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叶下珠等。而重度肠上皮化生,伴见舌质暗红,苔黄腻者,多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入药。关于虫类药的抗癌作用机理,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扶正培元固本。②活血祛瘀化痰。③入络攻坚化积。④以毒攻毒散结。

寒因寒用为反治法之一,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的药物治疗真热假寒证的方法。《素问·六元纪大论》云:“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有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畏寒症状较明显,尤其是胃脘部,每每以热水袋热敷,遍用姜桂附子而不能缓解者,观其舌象,舌质多红,舌苔多黄腻,脉象多弦滑,李佃贵教授认为这是浊毒蕴于中焦,阳气不能覆布所致,所以用芳香苦寒之药化浊燥湿解毒才是治本之法。

攻下法是“通因通用”的重要体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李佃贵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多为浊毒内蕴,而二便尤其是大便是浊毒重要的排出通道。所以临床上,李佃贵教授十分重视患者大便的通畅与否,大便秘结者通便,大便不成形而黏腻不爽者,也可通大便以利于浊毒的排出。而李佃贵教授对于“通因通用”的认识,并不拘泥于单纯的“下法”,凡能调达气机者皆,可为“通”。正如高士宗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作者单位为河北省中医院)

(Y)

发表于 2025-3-26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浊毒论治与用药经验,谨从理法方药四端析之:

一、病机枢要
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壅滞-气机逆乱-络脉瘀阻"病机链,实本于《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浊毒既为病理产物,复成致病之因,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碍血运,终致"络瘀成症"。临床见舌暗红苔黄腻者,乃浊毒化热、瘀热互结之明证。

二、用药法度
1. 气机调燮:香附配紫苏梗取"升降相因"之妙,暗合《本草纲目》"香附利三焦,紫苏开胸膈"之论;柴胡配青皮则师法张仲景四逆散意,尤宜肝胃不和证。
2. 虫药运用:全蝎、蜈蚣之选,非独取其"以毒攻毒"之功,实寓"飞者升,走者降"之理。现代研究证实其水提物可下调NF-κB通路,此即"入络攻坚"之科学诠释。
3. 反治精微:所谓"寒因寒用",当参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训。临床见假寒真热证,宜用黄连配藿香,苦寒清热佐以芳化,此即《医宗金鉴》"热药凉服"法之变通。

三、临证要点
1. 辨病势:肠化程度与舌脉变化须互参,舌质由淡转绛、苔由薄转厚腻者,示浊毒渐深。
2. 明药性: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宜轻用(15g内),虫类药需配伍生黄芪以固护胃气。
3. 重配伍:槟榔配沉香非仅降气,更取"槟榔破滞,沉香纳气"相反相成之效。

按:本病治疗当遵"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则,初期重在化浊解毒,后期需佐以莪术、薏苡仁等防症消积。然用药峻猛之剂,须以米粥护胃,此仲景"保胃气"遗训不可忘也。
长弓射太阳 发表于 2025-4-29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浊毒理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治疗中的运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乃当代消化系统难治之疾,观李氏用药经验,深得《内经》反治之要旨,其浊毒理论尤具创见。今就帖中所述,略陈管见。

一、药对运用暗合经方配伍
香附配紫苏梗,取"香苏散"理气宽中之义;川朴配枳实,源出《伤寒论》枳实厚朴汤法;柴胡配青皮,实由四逆散化裁而来。此等配伍,既承仲景升降相因之妙,又合东垣脾胃升降之说。然需注意,槟榔配沉香虽能降气,若遇阴虚之体,恐有耗气伤阴之弊,当佐以养阴之品。

二、虫类药运用当分标本
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确有"入络攻坚"之效,然其运用须严格把握指征。临床所见,舌质暗红、苔黄腻者确多瘀毒交结,但需细辨:若脉象细涩、病程日久者,可配伍三棱、莪术;若热象显著者,当佐以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之品。虫药久服易伤胃气,建议采用间歇给药法,并配伍太子参、白术等健脾之品。

三、寒因寒用贵在辨证精准
《素问》反治之法,关键在于辨明真假。临床常见胃脘畏寒却舌红苔黄者,此乃"阳郁不达"之象,与真寒假热证有本质区别。李师用苦寒药化浊解毒,实寓"火郁发之"之意。建议可佐少量辛温之品如苏叶、生姜为反佐,既防苦寒伤胃,又助阳气布散。

四、通法运用宜灵活变通
高士宗所言"通之之法",实为深得经旨。临床通便不必拘泥硝黄,凡旋覆花、杏仁等降肺气,乌药、香附等理肝气,皆可达通降之效。对于大便黏腻不爽者,可用焦山楂、神曲等消导之品,配合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往往收效更佳。

结语:浊毒理论为慢性胃炎治疗开辟新径,然临床运用仍需遵循"辨证论治"根本原则。建议在化浊解毒同时,重视扶助脾胃正气,可酌情加入炒谷芽、山药等平和之品。对于重度肠化患者,宜采用"攻补兼施、分期论治"策略,定期复查胃镜以观其变。

(本文所述皆本于《内经》《伤寒论》要旨,结合当代临床实践而成。用药具体配伍、剂量当因证而异,不可执方疗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