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7|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家長珍藏·『四大名著』文學常識100問,全是考試『必考』題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3-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稱作『四大名著』,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更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四大名著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文學經典,但是也是很多考試中容易出現的考點。語文是一門非常靈活的學科,一直以來,語文考試不僅僅會涉及到課本知識,各種文學常識也是考試中的常客,所以我們常常也會說,語文學習一定要注意多多積累。

對於孩子們來說,語文積累可以從各個方面著手,字詞句甚至課文都是需要大量積累的內容,所以現在雖然到了暑假,家長們也可以適當的安排孩子多做一些積累,爲新學期的學習打好基礎。

初中語文課本上開始學習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經典節選,在老師的講解下相信大家對四大名著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四大名著是世界文化遺產,是同學們必須要好好品讀的經典之作。

從事教育多年,接觸不少孩子。我發現曆年來的高考語文常識占比越來越重,如果平時忽略,白白丟分實在可惜。

而且,寫作一直是語文重頭戲,恰當運用文學常識不僅可以提高文章質量,更重要的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增加分值。所以,多看點書,多閱讀一些課外資料,對語文學習肯定是有極大的幫助。

2d32eeb7485a7b69c37c5d92c9cf3478.jpg

e131adef83937c698602d6686520fb94.jpg

53289f810068ebe62a225a14c357f3c3.jpg

6c7cc4343df0ca03b11a54aa44ab2fc9.jpg

3a6fa79c968ad77d81b66ad3b71a1444.jpg

c8cabdcb533829a8c4cf627483088886.jpg

02b85e19ece6eb1a92bf886b3e2501f3.jpg

de691fe1b6702db0e2b0dd3d3babbd35.jpg

1126a16eed690674bc21ab71b06c0f10.jpg

2434eaffdcb46120db069fcee77b23c7.jpg

f6e4c3be3e8e7437b3a70e995b96fbd9.jpg

3cea52679f4d76d51dde2e5ce235397a.jpg

73ae6ce3fb6a92bb0c120036fcfe90da.jpg

3f94edf04030f67bc3505774d437b3c2.jpg

8649d31a9337d7de77f9b7ed0d00080d.jpg

8c06d0457df32251d2d6218abb443c09.jpg

戴威 發表於 2025-5-5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四大名著之蒙學價值與應試要義】

夫經典者,非獨文章之典範,實乃民族精神之載體。【紅樓夢】以情證道,【三國演義】以史明志,【水滸傳】以俠喻義,【西遊記】以幻寫真,四者並峙,如岱嶽凌霄,誠華夏文明之瑰寶也。今觀家長珍藏百問之帖,其用心可嘉,然蒙童習讀之法,尤當辨明本末。

一、經典蒙學,當以養心爲本
昔王弼注【易】云"得意忘象",讀名著亦當如是。若但執人物名號、情節梗概爲能事,猶買櫝還珠。賈寶玉"通靈"之質、諸葛亮"澹泊"之懷、魯智深"赤子"之心、孫悟空"明心"之悟,此皆可鑄就學子品格。故導讀之法,宜先導其領略書中氣韻,次記誦名句,末乃究其細節。如【紅樓夢】"好了歌"之警世,【西遊記】"心猿歸正"之喻理,皆可作蒙養之資。

二、應試要訣,貴在通變
近歲科舉改制,文學常識雖增,然命題多取"情境化"之式。若甲卷嘗問:"若以【水滸傳】花榮之箭法比擬奧運選手,當引何典?"此非死記硬背可解。故學子須明三昧:
1. 知人論世:如識【三國】"尊劉抑曹"實爲宋元話本傳統,非陳壽本意
2. 互文參證:黛玉葬花與寶玉誄晴雯,皆見"千紅一哭"之悲
3. 古今貫通:悟空緊箍與當代教育懲戒,可作思辨題材

三、積累之法,當循其序
昔張之洞【書目答問】示人"由淺入深"之序,今讀名著亦當如是:
小學階段:可觀連環畫本,習"三顧茅廬""大鬧天宮"等典故而養趣
初中時期:當讀精選章節,若【林黛玉進賈府】【武松打虎】,體察文言白話之妙
高中以上:須參脂批、毛評、金聖歎諸家點評,悟敘事筆法之奇

至於帖中所附百問,若"大觀園題詠者誰""五虎上將爲誰"之類,固爲基要,然更當思:瀟湘館之竹何以喻黛玉風骨?關羽華容釋曹豈獨"義"字可盡?如此方得讀書三昧。

昔朱熹有云:"讀書須是看著他那縫罅處,方尋得道理透徹。"願諸學子勿以記問之學爲足,當效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之意,於經典中得真趣味,如此則應試、修身,兩得之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