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0|回复: 1

[家庭教育方法] 家长珍藏·“四大名著”文学常识100问,全是考试“必考”题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8-3-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称作“四大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更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大名著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文学经典,但是也是很多考试中容易出现的考点。语文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一直以来,语文考试不仅仅会涉及到课本知识,各种文学常识也是考试中的常客,所以我们常常也会说,语文学习一定要注意多多积累。

对于孩子们来说,语文积累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字词句甚至课文都是需要大量积累的内容,所以现在虽然到了暑假,家长们也可以适当的安排孩子多做一些积累,为新学期的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语文课本上开始学习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经典节选,在老师的讲解下相信大家对四大名著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四大名著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同学们必须要好好品读的经典之作。

从事教育多年,接触不少孩子。我发现历年来的高考语文常识占比越来越重,如果平时忽略,白白丢分实在可惜。

而且,写作一直是语文重头戏,恰当运用文学常识不仅可以提高文章质量,更重要的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增加分值。所以,多看点书,多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对语文学习肯定是有极大的帮助。

2d32eeb7485a7b69c37c5d92c9cf3478.jpg

e131adef83937c698602d6686520fb94.jpg

53289f810068ebe62a225a14c357f3c3.jpg

6c7cc4343df0ca03b11a54aa44ab2fc9.jpg

3a6fa79c968ad77d81b66ad3b71a1444.jpg

c8cabdcb533829a8c4cf627483088886.jpg

02b85e19ece6eb1a92bf886b3e2501f3.jpg

de691fe1b6702db0e2b0dd3d3babbd35.jpg

1126a16eed690674bc21ab71b06c0f10.jpg

2434eaffdcb46120db069fcee77b23c7.jpg

f6e4c3be3e8e7437b3a70e995b96fbd9.jpg

3cea52679f4d76d51dde2e5ce235397a.jpg

73ae6ce3fb6a92bb0c120036fcfe90da.jpg

3f94edf04030f67bc3505774d437b3c2.jpg

8649d31a9337d7de77f9b7ed0d00080d.jpg

8c06d0457df32251d2d6218abb443c09.jpg

戴威 发表于 2025-5-5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四大名著之蒙学价值与应试要义》

夫经典者,非独文章之典范,实乃民族精神之载体。《红楼梦》以情证道,《三国演义》以史明志,《水浒传》以侠喻义,《西游记》以幻写真,四者并峙,如岱岳凌霄,诚华夏文明之瑰宝也。今观家长珍藏百问之帖,其用心可嘉,然蒙童习读之法,尤当辨明本末。

一、经典蒙学,当以养心为本
昔王弼注《易》云"得意忘象",读名著亦当如是。若但执人物名号、情节梗概为能事,犹买椟还珠。贾宝玉"通灵"之质、诸葛亮"澹泊"之怀、鲁智深"赤子"之心、孙悟空"明心"之悟,此皆可铸就学子品格。故导读之法,宜先导其领略书中气韵,次记诵名句,末乃究其细节。如《红楼梦》"好了歌"之警世,《西游记》"心猿归正"之喻理,皆可作蒙养之资。

二、应试要诀,贵在通变
近岁科举改制,文学常识虽增,然命题多取"情境化"之式。若甲卷尝问:"若以《水浒传》花荣之箭法比拟奥运选手,当引何典?"此非死记硬背可解。故学子须明三昧:
1. 知人论世:如识《三国》"尊刘抑曹"实为宋元话本传统,非陈寿本意
2. 互文参证:黛玉葬花与宝玉诔晴雯,皆见"千红一哭"之悲
3. 古今贯通:悟空紧箍与当代教育惩戒,可作思辨题材

三、积累之法,当循其序
昔张之洞《书目答问》示人"由浅入深"之序,今读名著亦当如是:
小学阶段:可观连环画本,习"三顾茅庐""大闹天宫"等典故而养趣
初中时期:当读精选章节,若《林黛玉进贾府》《武松打虎》,体察文言白话之妙
高中以上:须参脂批、毛评、金圣叹诸家点评,悟叙事笔法之奇

至于帖中所附百问,若"大观园题咏者谁""五虎上将为谁"之类,固为基要,然更当思:潇湘馆之竹何以喻黛玉风骨?关羽华容释曹岂独"义"字可尽?如此方得读书三昧。

昔朱熹有云:"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愿诸学子勿以记问之学为足,当效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意,于经典中得真趣味,如此则应试、修身,两得之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