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08|回复: 0

[训诂学] 客·客从何处来|每日一字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 发表于 2018-3-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d54f2f8892003f5284c140273074d8.jpg
fa82eb2cf512fd89ce7332d8d8cbce91.png

  在今天的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背包客之类的称谓,不明就里的人往往一头雾水:哪里来的这许多“客”?其实,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远远比现在要多。

6c8c2c4cf8e85d3944c1eea6162197cb.jpg

  “客”字的小篆字形俨然一幅简笔画:上面的宝盖头,是如穹窿般的屋宇;下面是个“各”字,分为两部分,上边是一个倒写的“止”,就是指人脚,在这里代指人;下面是个“口”字形的字,表示洞穴,在这里代表古人居住的地方。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各”都是“来、至、到”的意思。因此,客的本义就是从外地来到房子里,并暂时居住下来的人。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事物均可称“客”。

d5efc127801700d0871eab9c6fe947f1.jpg

  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专指外,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例如,贾客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香客指朝山进香者,青眼客则指意气相投者。这其中,有些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于是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宾都穿珠履,后来就把豪门上宾称为珠履客;有些则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如墨客、迁客、过客,以及冠以地域之属的吴客、蜀客、幽燕客等。

a988860f009ccecf34390c4852fbb74f.jpg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演绎,我们对侠客最为熟悉。古时人们把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其实,李白不仅是诗仙,也是一名侠客——他“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青年出川,“仗剑去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正是他旷达豪放生命火花的释放。读着这样的诗行,无形中唤醒了人们的英雄情结,不由徒增浩然之气。

f6453e2d619c42570b1351f22bdeab83.jpg

  在古诗文中,“客”是经常出现的。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因客居他乡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异乡情怀,是中国诗文中的一种核心情感,被历代文人墨客渲染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而在个人的情感之上,古代由于自然或战争灾祸,往往还会出现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城邦的大迁移。汉民族中有一个古老的民系——客家人。为什么称为客家?历史上,他们最早本居于中原地区,为了逃避大规模的战乱,在千年之间完成了多次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迁徙,后汇居于梅州、惠州一带,久而久之落地生根,为了区别于当地的土著民,所以自称为“客家人”。

a17614dfc8c1b417621e7c4dc21c7603.jpg

  无论是个人的背井离乡还是群体的大迁徙,离开故土都会有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到别人家里去是“做客”,身在异乡是区别于原住民的“客家”,由于“客”是外来者,所以也衍生出一种区别于主观的“客观”含义,这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视角。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正如苏轼曾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于天地自然的永恒,只是“过客”,犹如沧海中的一滴水般渺小。不过,既然我们能幸运地有此一生,就不能仅仅“做客”,而应当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bc30982d94713677104f41de6556a0dc.jpg
27c4f872cdcdd372a0faecc06b94922b.jpg
8451cc5da9a34f8d992443895e38fd18.jpg
刘刘刘 发表于 2025-5-2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客":从文字构形到文化意涵的流变考》

"客"字之构形,实为华夏先民空间认知与人文观念的凝缩。小篆"客"字上宀下各,宀象屋宇覆顶,《说文》所谓"交覆深屋"是也;"各"字从夊从口,夊为倒止示足履,口非言语之口,乃穴居之象形。许慎《说文解字》云:"客,寄也。从宀各声",段玉裁注曰:"字从各,异词也",揭示"客"本义为异域而至者,与"主"构成一组辩证性的空间伦理概念。甲骨文、金文中"各"多作"至"义,如"王各于庙"(《殷墟书契前编》),正见其动态位移特征。

考诸典籍,"客"之衍义约有三途:其一为空间维度之延伸,《礼记·月令》"鸿雁来宾"郑玄注:"客止未去",由人居扩展至万物;其二为社会身份之特指,战国"客卿"制度(如秦用范雎)体现政治流动,《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三千"则展露养士之风;其三为文化心理之投射,李白"客心洗流水"(《听蜀僧濬弹琴》)已将物理位移升华为精神漫游。今之"黑客""背包客"实承此思维范式,以"客"指称特定行为模式者。

至若"侠客"意象,实为"客"文化之精神巅峰。《史记·游侠列传》载"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与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形成文本互涉。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剑器谱录载"剑客"需修"五德"(信、廉、勇、智、仁),可见"客"之伦理要求远超空间属性。而"黄衫客""珠履客"等称谓,恰如《文心雕龙·比兴》所言"称名也小,取类也大",通过服饰符号完成身份编码。

今人当知,"客"字演变实为一部微观文化史:从穴居时代的空间划分,到诸子百家的门客政治,再至唐宋诗词的意象生成,最终沉淀为现代汉语的能产性词素。其构字智慧与衍义逻辑,正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精神的文字见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