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8|回复: 0

[中医理论] 服用麻黄汤后可否进热粥?

[复制链接]
安永廷 发表于 2018-3-2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张仲景对麻黄汤服后医嘱为“不须啜粥”。有关书籍对此或解释为“不需进热稀粥”,或干脆不去进一步解释,使得医生在临床上多固化为“不用进热粥”。

临床上,笔者在患者服用麻黄汤后,只要1~2小时不见出汗热退,必让其饮热大米粥1~2碗,之后往往会汗出热退。由此可知,麻黄汤证尚有需进热粥者,而不是“不需进热粥”。

如果我们详审原文字“不须啜粥”之“须”,即可知张仲景原意应该是“不一定进热粥”,而不是“不需进热粥”,含有“有时可用进热粥”之意。“须”,在《伤寒论》原文中当释为“一定”,不应释为“需要”。

申言之,关于麻黄汤证是否需进热粥,张仲景原意是伤寒表实证中,正气尚旺,加之麻黄汤辛温发散力大,不需要进热粥即可达到汗出热退的目的,若此时再进食含一定热量的热粥,很有可能导致过汗,因此不需进热粥;但是如果服用麻黄汤后,汗出不利或未见汗出,这可能归因于正气不足,抗邪力弱,此时即需要进热粥,以借谷气、资中气、助药力,促使顺利发汗,以冀正安邪去。

再说热粥,乃微温醇和之品,多情况下进食并无不妥之处。而患者或多或少的均有正气不足,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进热粥可资胃气,而无恋邪气之虞,只不过在服麻黄汤后进食可能导致过汗,只需注意这一点即可。此外,患者发汗后的糜粥自养,也属正规而得当的处理。

综上,将“不须啜粥”理解为“不一定进热粥”较为稳妥,而不应理解为“不需进热粥”。临床上,在患者服用麻黄汤后,若1~2小时内不见汗出热退,即可进热粥。(安永廷 河北省高碑店市同安堂诊所)

崔柴私 发表于 2025-5-14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麻黄汤服后"不须啜粥"之真义及临床权变》

安永廷医师所论麻黄汤服后啜粥问题,实关经方运用枢机,值得深入辨析。考《伤寒论》第35条麻黄汤方后注"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此"须"字当训为"必",《说文》云:"须,待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必待"之义。仲景用字精审,若欲表达绝对禁止之意,当如桂枝汤方后"禁生冷、粘滑"等例,用"禁""勿"等字。而"不须"实为"不必定"之意,此乃古人语例之常。

细究仲景发汗诸法,其用粥有三等:桂枝汤之"啜热稀粥"为必须,大青龙汤之"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为禁止,麻黄汤则居其中。此中差异,实与三方药性峻缓相关。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相配,其发汗之力已峻,若正气充盛者,自能鼓邪外出;若中焦阳气稍逊者,则需借粥力助汗。此正合《内经》"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之理,热粥能助胃气以达四末,与麻黄汤协同发汗。

临床所见,安医师所述"服药一二时不汗则啜粥"之法,暗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曾言:"麻黄汤之不用粥者,以其发汗之锐,不藉谷气也;然人禀有强弱,病势有轻重,亦不可执一而论。"此论最为通达。今人用经方,每拘泥字面而失活法,安医师能于临床验证古方,诚为善学仲景者。

至于过汗之虞,仲景早有"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之诫。然热粥性味平和,与麻黄汤配伍时,当视患者体质为度。若见脉弱、汗出不畅者,啜粥实有"助正达邪"之功;若脉浮紧有力、正气不虚者,则不必画蛇添足。此中权衡,全在医者"观其脉证"之妙悟。

要之,"不须啜粥"当解作"非必啜粥",而非"禁止啜粥"。仲景立法,本为示人规矩;临证运用,贵在通权达变。安医师所倡之法,既合经义,又验于临床,可谓得仲景心法矣。学者当于此等处体会古人"因病制方"之精义,方不负"医圣"垂训之本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