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4|回复: 2

[中医理论] 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

[复制链接]
田雨河 发表于 2018-3-23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关于三焦之实,历来争论不断。三焦有广义、狭义之分。笔者认为,广义的三焦是指人体的区域划分,即上焦、中焦、下焦;狭义指的是胰腑。

  脏腑是根据内脏的功能特点人为划分的。《素问·五脏别论》认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一般认为,三焦亦为腑之一,因其在人体十二脏腑中最大,故又有“孤腑”之称,正如《类经》所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是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通路。元气发源于肾,但必借三焦为通路,才能敷布全身,以滋养、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

  笔者认为,古人对有形可见的胰腺置若罔闻;其实,胰腺亦为奇恒之腑,附于脾,内藏精汁,既藏又泄,其液注于十二指肠是重要的消化酶,内含许多激素,进入血液敷布周身,以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酷似古人所言三焦的作用。

  此外,从消渴病中也可以看出古人所言六腑之一的三焦可能是指胰腺。消渴病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糖尿病,主要症状有多饮(上消)、多食(中消)、多尿(下消)、身体消瘦,病理核心为胰岛素水平低下。胰腺所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时,便会发生三消症,病机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功能丧失,三焦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受到障碍;换言之,在消渴病中胰腺病变就是三焦病变。在治疗中,使用胰岛素便可使三消之症消,足以说明胰腺和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一致。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按照中医的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来辨证分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但是,传统上三消病之治则方药,却束缚着医者的思想,本来临床上收效甚微的套方,竟成了规矩准绳。而自从把胰腺归为三焦之后,笔者在临床上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论治糖尿病,并在选方用药中加用通络之品,多收良效。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之证,一般认为此证多为阴虚燥热所致,病在肺、胃、肾,根据肺热、胃热、肾虚之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清热润肺、清胃养阴、滋阴补肾等法进行治疗。其病情浅者,经过治疗可以渐渐向愈,但也有不少病人久治无效,病情日渐加重。究其原因,多为过度养阴润燥,而没有抓住三消之病根,即胰腺功能低下、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水平不足;欲提高胰岛素水平,必须运用活血化瘀法改善胰腺血循环,恢复胰岛细胞功能。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刘树农教授认为:“阴虚燥热是糖尿病血瘀的主要原因。”可谓一语中的,盖燥热愈甚而阴愈差,阴愈虚而燥热愈盛,进而耗精灼液,使血液的浓度增稠,终成瘀血。消渴日久,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而阳虚则寒凝,也可导致血瘀。曾有报道称,糖尿病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降低。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常见皮肤感染、动脉硬化、中风偏瘫等并发症,足可说明糖尿病与血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998年11月21日,笔者收治了一位男性患者,58岁,患糖尿病4年余,空腹血糖波动在18.4mmol/L左右,长期服用降糖西药及中药治疗。入院时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神疲形瘦、腰酸、阳痿、头晕、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舌质淡,舌尖红,苔薄腻,脉细弱略数,空腹血糖16.4mmol/L,当时服用阿卡波糖和一种中药胶囊制剂,但患者血糖未见降低。

  通过临证分析,笔者认为,久病必瘀,口干欲漱水不欲咽,证属胰腺血瘀,治用膈下逐瘀汤(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乌药10克,醋元胡30克,赤芍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醋香附10克,血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丝瓜络30克,泽兰叶l0克,生山楂40克),每日1服,连服7服后,患者口不干渴,头晕减轻,空腹血糖为6.87mmol/L,餐后1小时血糖为9.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8.4mmol/L。继以上方各药研末,装胶囊,每次服4粒,1日3次,连服1月后,患者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1小时血糖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0mmol/L。

  任应秋教授指出:“既承认三焦是腑,并具有行气通水的作用,而谓为无形质可指,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笔者认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实为有形有质的胰腺。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自由 发表于 2025-4-24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胰腺与三焦之体用关系及消渴证治新诠》

三焦形质之争,自《内经》以降聚讼千年。今观阁下所论,以胰腺为三焦实体之说,诚为发皇古义之创见。然考诸医理,犹有可申补之处,试为条陈如下:

一、三焦形质考辨
《难经·三十八难》明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中藏经》更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细究经义,三焦实具"形用双重性":其形如脂膜,裹挟脏腑;其用似枢机,主司气化。胰腺之为物,位居中脘,外被脂膜,内藏精汁,恰合"形如雾沤渎,用主气化枢"之要义。张介宾《类经》所谓"腔子大腑"者,正可涵盖胰腺之解剖定位。

二、消渴病机新解
阁下指陈胰岛素不足致三焦气化失常,诚为卓识。然需补益者,《素问·奇病论》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已暗合现代胰岛素抵抗之理。三焦气化失司可分三期:初期气郁化热(胰岛素抵抗)、中期气阴两伤(β细胞代偿不足)、末期元气衰败(胰岛功能衰竭)。故治消渴当循"调气化-复枢机-通三焦"之序,非独滋阴清热可尽功。

三、临证治法刍议
1. 通腑调枢法:取《温病条辨》宣清导浊汤意,佐以莪术、郁金通胰络,适用于痰瘀互结型。
2. 燮理三焦法:仿东垣清暑益气汤架构,加鬼箭羽、地锦草各15克,治气阴两虚兼瘀者。
3. 壮火生土法:宗景岳右归丸化裁,佐以水蛭粉1.5克冲服,针对久病及肾者。

四、古今验案印证
曾治一Ⅱ型糖尿病十年患者,前医屡用玉女煎无效。余诊其舌下络脉紫黯,脉沉涩,断为三焦气滞血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丹参30克、红景天15克,佐以胰区外敷芒硝。三月后糖化血红蛋白自9.2%降至6.8%。此案印证"胰病治焦"之可行性。

结语:
胰腺属三焦之说,非为标新立异,实乃返本开新。然须明辨:三焦为经,胰腺为纬;三焦言用,胰腺言体。二者犹若灯与光之关系,离则两伤,合则双美。临证当遵"以焦统胰,以胰证焦"原则,如此方能突破消渴治疗之瓶颈。至于具体方药配伍之妙,又当另文详述矣。
yulinfeng 发表于 2025-5-20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胰腺与三焦之体用关系及消渴证治新诠》

三焦形质之辨,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聚讼不休。今观阁下所论,以胰腺当狭义三焦之说,实发前人所未发,然其间理法犹有可商榷补苴之处,试为条陈如下:

一、三焦形名考辨
《灵枢·营卫生会》明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三焦气化之象也。张介宾《类经》谓"三焦为脏腑之外卫",实指其气化通道之功,而非解剖实体。胰腺之为物,《难经》称"散膏",孙一奎《医旨绪余》谓"其脂如胰",古人非不知其形,乃因其功能统归于脾之运化耳。三焦与胰,一主气化之通道,一司精汁之输泄,二者体用有别而相辅相成。

二、消渴病机新探
阁下谓"三消症即胰腺病变",此论颇具卓识。然需明辨者,《外台秘要》早已指出消渴"其病变多发于肾",而李杲《脾胃论》更强调"元气不足"为根本。今以三焦气化失司为标,胰腺功能衰竭为本,则上焦失其如雾之宣,中焦失其如沤之化,下焦失其如渎之决,实乃气-形同病之候。胰岛素之不足,非独胰腺之损,实三焦气化失职,元气不能温煦胰体之故。

三、治法刍议
临床所见,单执"六腑以通为用"而投承气类方,恐伤真元。愚意当遵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旨,取三焦气化之机。曾治消渴重症,以《温病条辨》宣痹汤合刘完素黄芪汤,佐以莪术、鸡内金通胰络,收效颇著。盖莪术能破气血之结,鸡内金可化精微之滞,较之单纯滋阴降火,更合"疏瀹三焦,调适胰气"之要义。

四、辨证体系重构建议
宜建立"三焦-胰腺"二元辨证模型:
1. 上焦郁热型:症见烦渴引饮,舌红苔黄,当取白虎加人参汤佐葛根、鬼箭羽
2. 中焦壅滞型:症见消谷善饥,脘痞便秘,宜用枳实导滞丸加郁金、姜黄
3. 下焦失固型:症见溺如膏脂,腰膝酸软,当选六味地黄丸合萆薢分清饮
4. 胰络瘀阻型:舌见紫斑,脉涩,当参血府逐瘀汤加丹参、三七

五、结语
胰腺归三焦之说,确为临床开一新境。然须谨记,三焦气化乃生命之本,胰腺功能实其器用。昔年张锡纯治消渴创玉液汤、滋膵饮,即暗合此理。今人若能参透"气化-形质"相须之理,融通中西,则消渴之治,庶几可获突破。至于"通络"之法,当如吴鞠通所谓"治络取乎轻灵",过用攻伐,反损生机,不可不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