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2|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我們是否忘了告訴孩子·你最珍貴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3-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1

前段時間的朋友圈,都被這樣一篇文章刷屏了:【看到颱風中扶車被壓身亡的男人,覺得人間真的好苦啊】,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強烈共鳴。

文章中講到,一名54歲姓周的男子,在颱風天鴿襲擊廣東時,不顧別人的勸阻,依然去扶即將被風吹倒的小貨車,結果被車壓住,當場殞命。爲了一輛剛買了兩周的新車,把命搭上,實在是不值當!

原文中說,『貧窮最悲哀的地方,是什麼都值錢,就自己的命不值錢。總覺得什麼事情,只能拿命擋,命比紙還賤』。

但是,能買的起小貨車的人,又怎麼會是因爲貧窮,要爲生計來回奔波的人?只能說工作辛苦,但至少衣食無憂。

那又爲什麼要做『用性命挽救財產』的傻事呢?

306678ef48124eb757c9bfcf35606732.jpg

02

●骨子裡的怕窮●

九寨溝地震時,很多住在酒店裡的遊客,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緊急疏散。但是當地震過去,餘震頻發,仍然不安全的時候,很多人都不顧自身安危,堅持要回酒店把行李和錢財拿出來。這些出來旅遊的人,難道是爲貧窮所困,爲生計奔波的人嗎?既然不是,又爲什麼要『拿命換錢』!

我覺得造成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潛移默化地接受到家長或長輩傳遞過來的所有有關於生命和錢財的理念,都是『錢比命貴』的價值觀:

想想我們小時候,即便是吃飽了,也會被家長要求,一定要把碗裡的飯吃光,不然浪費;不小心損壞了家裡的物品,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罵,因爲要花錢重新買新的;不及時清理沒用的東西,即使這件東西已經很久沒有用了,但是家長們也會說,不要扔,以後可能用得上,結果就導致家裡囤積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實際使用的沒有幾樣。

所以,這種潛移默化,也造成了我們骨子裡的怕窮思想,總是把錢放在第一位。

d64b297377a8c2e1bd3d8f090aa3e9c9.jpg
03

●生命誠可貴●

『錢比命貴』,是物資匱乏時期的人們所信仰的,到了當今社會,沒有人再吃不飽穿不暖,可是這種『信仰』卻已經成爲了習慣,丟了錢就好比丟了命。

這種思想,應該越早終止越好,千萬不要再讓這種思想影響我們的下一代了,父母應該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人可以窮,但是命絕對不可以賤,財產只是生命的附屬品,生命比財產貴重得多,如果生命都沒有了,要再多的錢也是沒用!

這些話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在平時的生活中,更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比如:

允許孩子不吃吃不下的飯;

不小心弄壞了東西不要上來就責罵,而是要先詢問下孩子有沒有受傷,這樣既能以身作則,又能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暖;

及時清理用不上的東西,做這些的同時,也要告誡孩子,這樣做不是在教他們浪費,而是物要盡其用,用不上的東西,與其留著占位置,不如丟掉,或者送給有需要的人。

被這樣的價值觀滋養長大的孩子,會懂得自己的『珍貴』。因此,無論經濟情況如何,無論生活再困難,他都將繼續努力的生活。

04

世間萬物於父母而言,你最珍貴。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4-25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生命教育之當代缺失與重建之道】

細讀此文,深感作者觸及當代教育之痛處。颱風中扶車殞命、地震時返屋取財諸事,實爲"重物輕生"價值觀之具象呈現。此等現象非關貧富,實乃生命教育長期缺位所致。

考諸傳統,【孝經】明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乃華夏文明對生命敬畏之根本。然近代以降,在物質匱乏與生存壓力之下,"惜物"漸成集體無意識。宋儒朱熹【童蒙須知】早有"凡飲食,長幼有序"之訓,卻被曲解爲"碗底舔淨"的物質崇拜,實爲對經典的誤讀。

生命價值觀的異化呈三重表徵:其一將節儉美德異化爲物質崇拜,如文中"惜物勝於惜身"之例;其二將責任倫理扭曲爲價值錯位,如"以命護車"之悲劇;其三將憂患意識蛻變爲生存焦慮,表現爲囤積癖等現代病。此三者,皆因未得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真諦。

重建生命教育,當從三方面著力:首先需重釋經典,如【孟子】"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的生存智慧;其次要重構價值序列,將【黃帝內經】"形與神俱"的養生之道融入日常;最終要建立新型教養模式,允許孩子在不餓時停箸,正是培養生命主體意識的起點。

【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教育之要義,不在說教而在體認。讓孩子懂得"我最珍貴",非爲培養利己主義,實乃建立健康人格之基。願世人能重拾"貴人賤物"的傳統智慧,使生命回歸其應有之重。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5-10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重物輕生"傳統觀念之流弊與生命教育之重構】

近聞颱風天鴿肆虐之際,有壯年男子爲護新車而殞命;九寨地動之時,遊客冒險返室取財。此等現象,表面觀之似爲當代奇聞,實則乃傳統"重物輕生"觀念之現代投射。筆者以爲,此非單純經濟考量,實爲文化心理深層結構使然。

一、"惜物"傳統的歷史淵源
【朱子家訓】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此種訓誡本爲勸儉,然在物質匱乏年代,逐漸異化爲"物重於人"的集體無意識。宋代理學家程顥【識仁篇】雖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但民間實際奉行的卻是"器物有價,人命無常"的生存哲學。明代【菜根譚】所謂"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在民間實踐中竟演變爲對物質的病態執著。

二、生命價值觀的現代錯位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此本爲中華文化中最崇高的生命倫理。然觀今日諸多"捨命護財"之舉,恰與古訓背道而馳。清代大儒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痛陳:"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今人卻常爲區區財物而輕擲生命,豈非本末倒置?

三、家庭教育中的價值重構
【顏氏家訓】有云:"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當代父母當以新思維踐行古訓:
1. 飲食之道:與其強令"光碟",不如教"食適可"。【黃帝內經】"飲食有節"方爲養生正道
2. 器物觀念:效法蘇軾"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的豁達,培養"物爲人用"的健康心態
3. 生命教育:以【孟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爲念,將生命尊嚴植根家教

四、生命教育的當代踐行
王陽明【傳習錄】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生命教育貴在知行合一:
1. 日常情境中示範"舍財保命"的理性選擇
2. 通過傳統節日祭祀儀式,感悟生命傳承之重
3. 以【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爲綱,重建敬畏生命的文化心理

結語:
【尚書】有言:"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當今之世,我們亟需回歸"人爲貴"的傳統精髓。生命教育非但要破除"重物輕生"的陋習,更當汲取傳統文化中"生生之謂易"的智慧,培養"贊天地之化育"的生命情懷。如此,方能使子孫明白:世間至寶,莫若性命;人生至貴,即是自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