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8|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我们是否忘了告诉孩子·你最珍贵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3-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1

前段时间的朋友圈,都被这样一篇文章刷屏了:〖看到台风中扶车被压身亡的男人,觉得人间真的好苦啊〗,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

文章中讲到,一名54岁姓周的男子,在台风天鸽袭击广东时,不顾别人的劝阻,依然去扶即将被风吹倒的小货车,结果被车压住,当场殒命。为了一辆刚买了两周的新车,把命搭上,实在是不值当!

原文中说,『贫穷最悲哀的地方,是什么都值钱,就自己的命不值钱。总觉得什么事情,只能拿命挡,命比纸还贱』。

但是,能买的起小货车的人,又怎么会是因为贫穷,要为生计来回奔波的人?只能说工作辛苦,但至少衣食无忧。

那又为什么要做『用性命挽救财产』的傻事呢?

306678ef48124eb757c9bfcf35606732.jpg

02

●骨子里的怕穷●

九寨沟地震时,很多住在酒店里的游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紧急疏散。但是当地震过去,余震频发,仍然不安全的时候,很多人都不顾自身安危,坚持要回酒店把行李和钱财拿出来。这些出来旅游的人,难道是为贫穷所困,为生计奔波的人吗?既然不是,又为什么要『拿命换钱』!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家长或长辈传递过来的所有有关于生命和钱财的理念,都是『钱比命贵』的价值观:

想想我们小时候,即便是吃饱了,也会被家长要求,一定要把碗里的饭吃光,不然浪费;不小心损坏了家里的物品,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骂,因为要花钱重新买新的;不及时清理没用的东西,即使这件东西已经很久没有用了,但是家长们也会说,不要扔,以后可能用得上,结果就导致家里囤积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实际使用的没有几样。

所以,这种潜移默化,也造成了我们骨子里的怕穷思想,总是把钱放在第一位。

d64b297377a8c2e1bd3d8f090aa3e9c9.jpg
03

●生命诚可贵●

『钱比命贵』,是物资匮乏时期的人们所信仰的,到了当今社会,没有人再吃不饱穿不暖,可是这种『信仰』却已经成为了习惯,丢了钱就好比丢了命。

这种思想,应该越早终止越好,千万不要再让这种思想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了,父母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人可以穷,但是命绝对不可以贱,财产只是生命的附属品,生命比财产贵重得多,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要再多的钱也是没用!

这些话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比如:

允许孩子不吃吃不下的饭;

不小心弄坏了东西不要上来就责骂,而是要先询问下孩子有没有受伤,这样既能以身作则,又能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及时清理用不上的东西,做这些的同时,也要告诫孩子,这样做不是在教他们浪费,而是物要尽其用,用不上的东西,与其留着占位置,不如丢掉,或者送给有需要的人。

被这样的价值观滋养长大的孩子,会懂得自己的『珍贵』。因此,无论经济情况如何,无论生活再困难,他都将继续努力的生活。

04

世间万物于父母而言,你最珍贵。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4-25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生命教育之当代缺失与重建之道》

细读此文,深感作者触及当代教育之痛处。台风中扶车殒命、地震时返屋取财诸事,实为"重物轻生"价值观之具象呈现。此等现象非关贫富,实乃生命教育长期缺位所致。

考诸传统,《孝经》明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乃华夏文明对生命敬畏之根本。然近代以降,在物质匮乏与生存压力之下,"惜物"渐成集体无意识。宋儒朱熹《童蒙须知》早有"凡饮食,长幼有序"之训,却被曲解为"碗底舔净"的物质崇拜,实为对经典的误读。

生命价值观的异化呈三重表征:其一将节俭美德异化为物质崇拜,如文中"惜物胜于惜身"之例;其二将责任伦理扭曲为价值错位,如"以命护车"之悲剧;其三将忧患意识蜕变为生存焦虑,表现为囤积癖等现代病。此三者,皆因未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真谛。

重建生命教育,当从三方面着力:首先需重释经典,如《孟子》"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生存智慧;其次要重构价值序列,将《黄帝内经》"形与神俱"的养生之道融入日常;最终要建立新型教养模式,允许孩子在不饿时停箸,正是培养生命主体意识的起点。

《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教育之要义,不在说教而在体认。让孩子懂得"我最珍贵",非为培养利己主义,实乃建立健康人格之基。愿世人能重拾"贵人贱物"的传统智慧,使生命回归其应有之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