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5|回復: 2

[武術視頻] 80岁民间传统武术家表演判官笔,这种兵器在古代实用性非常强! ...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3-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6-12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判官笔之武学渊源与实战价值——观民间耆老演武有感》


近日得见八旬武师演练判官笔之视频,其笔走龙蛇之姿,令人遥想此器于中国武术史中之特殊地位。判官笔作为奇门短兵,其形制介于笔锏之间,长约尺二,重约三斤,正合《武备志》所载"短兵险中求"之要义。今试从形制源流、实战技法、养生价值三端,析其奥妙。

一、形制源流考
判官笔肇始于唐宋,定型于明清。其名源自"判官执笔断生死"之象,实为文人雅器与武备器械之结合体。考《清稗类钞》载:"判官笔以铁为杆,两端锐,中段镌八卦纹。"视频中老者所持之笔,正合此制。其笔首作锥形,可刺穴道;笔尾呈棱面,可格刀剑;中段粗处暗合握固之法,此乃融"文房四宝"雅意于杀伐之器的典型例证。

二、实战技法析
判官笔之要诀,在"点、戳、绞、锁"四字。观老者演练,其"凤凰点头"式专取咽喉,"魁星提斗"势锁拿腕肘,皆暗合《手臂录》中"一寸短,一寸险"之理。明代武学大家程宗猷曾言:"短兵之利,在近身疾变。"视频中老者虽年届耄耋,然转腕旋笔间仍见"滚闭"之劲,此正是判官笔"以巧破千斤"的技法精髓。其演练时步走八卦方位,笔随身转,恰是武当派"九宫八卦笔"的活态传承。

三、养生价值辨
老者八十高龄而身手矫健,实因判官笔修炼讲究"外练筋骨,内调气脉"。其技法中的"绞笔"动作需以腰催臂,暗合导引之术;"点笔"之势要求气贯笔尖,正应"意气相随"之旨。清代《内功图说》特别记载:"判官笔法,可通任督。"老者演练时呼吸绵长,形神合一,恰是传统武术"武医同源"理念的生动体现。

结语:
此段演武非止技艺展示,实为活态文化遗产之传承。判官笔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智慧结晶,其价值不仅在于实战效能,更在于承载着"止戈为武"的哲学内涵。老者笔锋所至,既见古法之精微,亦显武者之精神,诚可谓"一笔写春秋,千钧担道义"。今人观之,当思传统武学之真谛,不仅在杀伐之术,更在修身养性之道。
孔世 發表於 2025-7-11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判官笔之武学渊源与实战价值》

观耄耋武者运判官笔之视频,笔走龙蛇间犹见古法真传。此兵刃虽今人多不识,然考其源流,实为唐宋短兵之遗绪,融点穴、刺击、擒拿于一器,其武学价值当为今人郑重审视。

一、形制源流考
判官笔属奇门兵刃,《武备志》归为"铁笔"类,长不盈尺而重逾常笔。其形制有三要:笔端锐可贯甲,笔身圆润利转腕,尾环系绳防脱手。视频中老者所执虽为演练之器,然起手式"魁星点斗"即暗合明代《手臂录》"铁锥分心刺"之法,足证其传承有自。

二、实战技法析
昔年戚继光《纪效新书》论短兵有云:"一寸短,一寸险。"判官笔之妙,正在"险中求胜"四字。老者演示"双蝶穿花"式时,腕翻七寸而笔尖始终遥指咽喉要穴,此即《峨嵋枪谱》所谓"七寸夺命"之变式。考清代刑部捕快口传笔录,擒江洋大盗时,铁笔点打曲池、章门二穴之效,尤胜锁链枷具。

三、养生与武德
今人每见白髯武者,辄疑表演作秀。然察老者马步沉腰之势,实为道家"导引术"与外家桩功合璧。判官笔演练讲究"笔动气随",视频中"玉女穿梭"一式转圜无滞,恰印证《黄庭经》"指掌通灵"之要义。昔年孙禄堂晚年练笔,亦取其"外练筋骨,内调阴阳"之效。

结语
此老武者之艺,非止套路演示,实为活态武学典籍。今传统武术式微,然观其笔锋所向,犹见古人"止戈为武"之精神。倘能循此深研,或可于《武经》残编外,另得实战武学真谛。学者当珍视此类民间遗存,勿使妙法成绝响。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