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1|回復: 0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细雨鱼儿出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3-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4135fe8f92d28dd5172267f8d43563d1.jpg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释

去郭轩楹敞:去郭,远离城郭。

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yíng),柱子。敞,开朗。

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shē):长,远。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译文

草堂远离喧闹的成都,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烟火,清闲自在。

赏析

这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4-23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水槛遣心》品鉴:论杜甫诗中的微观叙事与空间对照

杜甫此诗以简淡之笔勾勒草堂清景,却暗藏三重美学境界:

一、空间经营的辩证美学
首联以"去郭""无村"构建疏离感,"轩楹敞""眺望赊"形成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双重拓展。这种"远人近天"的布局,实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的唐音变奏。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的数字对照,非仅写实,更暗含《道德经》"小国寡民"的哲学意趣,在空间叙事中完成对世俗价值的超越。

二、微观叙事的诗性革命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二句,实为盛唐诗歌观察视角的重要转折。不同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观叙事,杜甫将焦点凝聚于鱼鳔浮沉、燕羽倾斜的瞬间动态。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谓其"无一字虚设",实则道出了老杜以工笔写意的手法——"出"字暗合《庄子·秋水》"儵鱼出游"的自在,"斜"字隐现《诗经·燕燕》"差池其羽"的轻盈,在物理真实中灌注生命情态。

三、黄昏意象的复合象征
"幽树晚多花"五字尤耐寻味。暮色中的繁花,既是对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美学的承续,又开创了"向晚意不适"(李商隐)的黄昏诗学传统。这种明暗交界时的物候观察,恰似杜甫诗史观照的隐喻:在盛唐的黄昏里,诗人以微观生命迹象见证着时代的宏观变迁。

此诗表面写景,内里却完成了一次诗学范式的突破。将《诗经》的比兴传统转化为具象叙事,把谢灵运的山水框架浓缩为细节特写,在"城中"与"此地"的空间对峙中,建构出士大夫精神栖居的理想范式。后世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童趣,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皆可溯源于此。

要之,杜甫此作以物理空间写心理空间,借自然物候喻时代气候,在八句四十字中,完成了从六朝山水诗到宋人理趣诗的审美过渡。细雨微风之间,已见诗圣观物之眼、体物之心、载道之笔的三重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