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3|回覆: 1

[訓詁學] 高·不畏浮雲遮望眼|每日一字

[複製連結]
d0ba350d97b69fc6ee1ae1eff1c82477.jpg
b5f383c638dd968b0b276e64565b6db4.png
27be7e28eae4d9cb5977bb2566f09072.png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是一首老歌,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會記起它的旋律。

cec6a908eac50b66a1ce9c7366e06b1c.png


  今天我們用高這個字,常常用來表示與下相對的位置、高度,或者形容高高的地方。這當然是由本義引申而來的。【說文解字】解釋高,說『崇也,象台觀高之形』,也應當是引申之後的意思。有學者認為,高的甲骨文字形,好像是高地穴居之形,字形中包含着高地、穴居之室、遮蓋物(即屋頂)等部分。【易經】裏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確是經歷了一段穴居、半穴居的生活,那個時候人們大多逐水而居,但是會將房屋建造在高處,這樣河水上漲也不會淹沒自己的家。西安半坡的房屋,就是半地穴式的,人們先挖一個淺穴,並直接在上面蓋上屋頂,雖然用現在的眼光去看,會覺得通風透光差、低矮又潮濕,但在當時這樣的房屋已然是了不起的創舉了。

31b314c033743ccd9ca452ba9e4faf0c.jpg


  也有學者認為,高的甲骨文字形應該是高建亭屋的樣子,亭屋構木而起,高聳於地上,是遠古穴居的發展,已經比穴居『先進』了。無論是哪一種解釋方式,相同的是高的字形來源於建築,與早期人類居住方式密切相關。人們在高地建築自己的居所,也將房屋建的相對高大適宜居住,高便有了高大的意思,引申為距離地面遠的、高低之高,從『高』的字也多與建築或高大有關。

99f112c116d09cdfef389ba2c4c3e49b.png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對高的嚮往,是一種紮根於歷史深處的記憶。高遠遼闊的天空,高峻凌冽的山峯,高聳入雲的樓閣,每每都能引起人們的憧憬和慨嘆。有的時候,是小心翼翼:『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有的時候,是詩情豪壯:『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e254031bf62a4045f790933790f34bfa.png


  荀子早就說過,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有博見,其實就是站得高看得遠這樣淺近的道理。文人們在登高之後,睹物興情,情以物興,飽滿的情感被登高觸發,於是就有了一篇篇詩詞歌賦,流傳開來。當然,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將情感深埋在心底,日復一日,不斷積澱,然後遇上一個登高望遠的機會,一個登臨送目的契機,便噴薄而出,化作一首首響徹高空的詩。

1249429fad2ed506f5d1cdaef8818bab.jpg


  就在這樣的登高望遠之中,我們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我們見到了天地宇宙的遼闊,也見到了在天地間生活的萬物的生生不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高臨目,俯仰古今,人們在登高之後,產生了一種人生感和歷史感,引發了自己對於生命的感悟。這種感悟或許會帶給人一種惘然與若有所失,何遜說『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惆悵什麼,我也不知道,他自己或許也摸不清楚。沈德潛也說『余於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時間感充斥,卻在登高之時愈加迷茫,今夕何夕,今夕何夕!

ff1ac5f11388335954b7ffcde54ca2e7.png


  登高望遠,使人心悲。這種悲傷,大概來自於距離的悵惘,因為知道極目所望的不可及,放眼所見的不能至。傷春、悲秋、思鄉、懷人、發思古之憂情、抒身世之感慨……在登高寫景之外,詩人們反而更多地表達了這些情感。杜甫的【登高】,寫自己在高處遠眺,眼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景象,與自己內心的情感相結合,『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家鄉之遠、漂泊之久,羈旅之愁、孤獨之感,蔓延成一地悲秋。柳永的【八聲甘州】,寫自己『不忍登高臨遠』,因為看到故鄉渺邈,只會讓自己『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e72d8ec3e764c21d48bd6ddcebcc5177.png


  不過,古人在抒發個體情感的同時,也意識到,登高有益於激發人的精神。古人常常登高望遠,觸目所見都是無邊無盡的景色,視野如此寬廣,個體在飽覽之後對人生也產生了新的領悟。無論是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還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到高處,將大千世界盡收眼底,縱情於乾坤天地間,那種壯闊與豪氣也就揉入了心中。

7aa2188cb5a9e0396282320e10c0bdcb.jpg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高望遠,有廣闊的視野,居高臨下,有曠達的境界。這是眼界的開拓,也是自身境界的升華。(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並船 發表於 2025-7-11 0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高":從穴居構木到精神超越的文明演進】

考"高"字源流,甲骨文作"𩫏",上象層台疊構之形,下示夯土築基之態。許慎【說文】謂"崇也"實為引申義,段玉裁注揭示其本相:"謂台觀高顚也"。今觀半坡遺址半穴居遺蹟,恰可印證先民"因丘掘室"的生存智慧——這種將居住面下挖0.5-1米,再立柱覆頂的營造法式,正是"高"字取象的現實原型。

一、建築演進中的文明刻度
考古類型學顯示,新石器時代建築經歷了"深穴-半穴-地面-台基"的演進序列。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夯土台基,殘高尚存0.8米,佐證【墨子】"堯堂高三尺"的記載。這種抬升居住面的技術突破,使"高"從生存需求升華為禮制符號。【考工記】載"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可見台基高度已成為等級象徵。甲骨文"京"字作"𡨆",正象築台觀星之形,與"高"構成互文關係。

二、哲學視域下的精神攀登
【周易·繫辭】"崇高莫大乎富貴"的訓釋,揭示出空間高度向價值維度的轉化。老子謂"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將物質建構轉化為修身隱喻;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的體驗,則開創了以物理高度喻道德境界的闡釋傳統。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之詠,恰是這種哲學傳統的詩性呈現——"高"已從目視之距升華為心智之度。

三、藝術審美中的空間詩學
敦煌莫高窟第172窟【觀無量壽經變】以仰視構圖營造垂直神聖空間,與【詩經】"高山仰止"形成跨媒介呼應。范寬【溪山行旅圖】以"高遠"法構造主峯巍峨之勢,暗合郭熙"三遠"論中"自山下而仰山巔"的美學追求。這種視覺經驗的積澱,使"高"成為中華美學的重要範式,在"危樓高百尺"的驚悸與"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間,構建起獨特的審美張力場。

"高"字的演變史,實為一部濃縮的文明史。從半坡穴居的生存智慧,到二裏頭台基的禮制表達,再到文人登臨的精神超越,這個看似簡單的漢字,承載着中華民族對空間秩序的深刻理解。當我們吟詠"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時,正是在進行一場跨越五千年的文化對話。
淨軍 發表於 2025-7-18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高":從穴居構木到精神超越的文明演進】

【考字源】
"高"字甲骨文作"𩫏",學界考釋主要有二說:一謂高地穴居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下部象半穴居坑位,上部為覆蓋屋頂;一謂台觀建築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取象於夯土高台與木構亭屋。兩說皆可通,俱反映先民"因地制宜,構木為巢"(【韓非子·五蠹】)的居住智慧。半坡遺址所見半地穴式建築,其豎穴深約0.5-1米,頂部木骨泥牆結構,恰與字形下部"冋"符相契,印證許慎"象台觀高之形"乃後起引申義。

【析演變】
"高"之本義當為"空間垂直距離大"(【漢語大字典】),其語義演化軌跡清晰可辨:
1. 實體高度:由穴居→夯土台(【詩經·大雅】"乃立皋門,皋門有伉")→樓閣(【說文】"崇也")
2. 抽象維度:
等級(【周禮】"高爵豐祿")
品德(【論語】"高山仰止")
境界(【文心雕龍】"高喻山嶽")
從建築學本義到哲學範疇的升華,恰與中華文明"制器尚象"的思維範式相呼應。

【觀文化】
"高"的審美意象構成華夏精神重要維度:
1. 空間崇拜:甲骨文"天"字作"𠀑",從"大"從"一",暗含"至高無上"觀念。秦皇漢武築高台以通神明(【史記·封禪書】),魏晉佛塔"聳高標以臨虛"(【洛陽伽藍記】),皆體現縱向空間的神聖性。
2. 人格比德:屈原"高余冠之岌岌兮"(【離騷】),陶潛"高操非所攀"(【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將物理高度轉化為道德標高。
3. 詩學意境:李白"危樓高百尺"的驚悸與杜甫"會當凌絕頂"的豪邁,共同構建了"登高能賦"的審美傳統。

【結語】
"高"字演進的七千年曆程,實為華夏文明從"穴居野處"到"精神超越"的微縮史詩。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之詠,既承續了先民營造居所的實踐智慧,更升華為中華民族突破物理局限、追求精神高度的文化基因。今人觀"高",當知其不僅指涉空間維度,更是文明傳承的密碼,蘊藏着我們民族不斷向上的生命意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