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3|回復: 1

[训诂学] 高·不畏浮云遮望眼|每日一字

[複製鏈接]
d0ba350d97b69fc6ee1ae1eff1c82477.jpg
b5f383c638dd968b0b276e64565b6db4.png
27be7e28eae4d9cb5977bb2566f09072.png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一首老歌,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会记起它的旋律。

cec6a908eac50b66a1ce9c7366e06b1c.png


  今天我们用高这个字,常常用来表示与下相对的位置、高度,或者形容高高的地方。这当然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说文解字〗解释高,说『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也应当是引申之后的意思。有学者认为,高的甲骨文字形,好像是高地穴居之形,字形中包含着高地、穴居之室、遮盖物(即屋顶)等部分。〖易经〗里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确是经历了一段穴居、半穴居的生活,那个时候人们大多逐水而居,但是会将房屋建造在高处,这样河水上涨也不会淹没自己的家。西安半坡的房屋,就是半地穴式的,人们先挖一个浅穴,并直接在上面盖上屋顶,虽然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会觉得通风透光差、低矮又潮湿,但在当时这样的房屋已然是了不起的创举了。

31b314c033743ccd9ca452ba9e4faf0c.jpg


  也有学者认为,高的甲骨文字形应该是高建亭屋的样子,亭屋构木而起,高耸于地上,是远古穴居的发展,已经比穴居『先进』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方式,相同的是高的字形来源于建筑,与早期人类居住方式密切相关。人们在高地建筑自己的居所,也将房屋建的相对高大适宜居住,高便有了高大的意思,引申为距离地面远的、高低之高,从『高』的字也多与建筑或高大有关。

99f112c116d09cdfef389ba2c4c3e49b.png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对高的向往,是一种扎根于历史深处的记忆。高远辽阔的天空,高峻凌冽的山峰,高耸入云的楼阁,每每都能引起人们的憧憬和慨叹。有的时候,是小心翼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的时候,是诗情豪壮:『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e254031bf62a4045f790933790f34bfa.png


  荀子早就说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有博见,其实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浅近的道理。文人们在登高之后,睹物兴情,情以物兴,饱满的情感被登高触发,于是就有了一篇篇诗词歌赋,流传开来。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将情感深埋在心底,日复一日,不断积淀,然后遇上一个登高望远的机会,一个登临送目的契机,便喷薄而出,化作一首首响彻高空的诗。

1249429fad2ed506f5d1cdaef8818bab.jpg


  就在这样的登高望远之中,我们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我们见到了天地宇宙的辽阔,也见到了在天地间生活的万物的生生不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高临目,俯仰古今,人们在登高之后,产生了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引发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或许会带给人一种惘然与若有所失,何逊说『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惆怅什么,我也不知道,他自己或许也摸不清楚。沈德潜也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时间感充斥,却在登高之时愈加迷茫,今夕何夕,今夕何夕!

ff1ac5f11388335954b7ffcde54ca2e7.png


  登高望远,使人心悲。这种悲伤,大概来自于距离的怅惘,因为知道极目所望的不可及,放眼所见的不能至。伤春、悲秋、思乡、怀人、发思古之忧情、抒身世之感慨……在登高写景之外,诗人们反而更多地表达了这些情感。杜甫的〖登高〗,写自己在高处远眺,眼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相结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家乡之远、漂泊之久,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蔓延成一地悲秋。柳永的〖八声甘州〗,写自己『不忍登高临远』,因为看到故乡渺邈,只会让自己『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e72d8ec3e764c21d48bd6ddcebcc5177.png


  不过,古人在抒发个体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登高有益于激发人的精神。古人常常登高望远,触目所见都是无边无尽的景色,视野如此宽广,个体在饱览之后对人生也产生了新的领悟。无论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还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到高处,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纵情于乾坤天地间,那种壮阔与豪气也就揉入了心中。

7aa2188cb5a9e0396282320e10c0bdcb.jpg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高望远,有广阔的视野,居高临下,有旷达的境界。这是眼界的开拓,也是自身境界的升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並船 發表於 2025-7-11 0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释"高":从穴居构木到精神超越的文明演进》

考"高"字源流,甲骨文作"𩫏",上象层台叠构之形,下示夯土筑基之态。许慎《说文》谓"崇也"实为引申义,段玉裁注揭示其本相:"谓臺观高顚也"。今观半坡遗址半穴居遗迹,恰可印证先民"因丘掘室"的生存智慧——这种将居住面下挖0.5-1米,再立柱覆顶的营造法式,正是"高"字取象的现实原型。

一、建筑演进中的文明刻度
考古类型学显示,新石器时代建筑经历了"深穴-半穴-地面-台基"的演进序列。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夯土台基,残高尚存0.8米,佐证《墨子》"尧堂高三尺"的记载。这种抬升居住面的技术突破,使"高"从生存需求升华为礼制符号。《考工记》载"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可见台基高度已成为等级象征。甲骨文"京"字作"𡨆",正象筑台观星之形,与"高"构成互文关系。

二、哲学视域下的精神攀登
《周易·系辞》"崇高莫大乎富贵"的训释,揭示出空间高度向价值维度的转化。老子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将物质建构转化为修身隐喻;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体验,则开创了以物理高度喻道德境界的阐释传统。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之咏,恰是这种哲学传统的诗性呈现——"高"已从目视之距升华为心智之度。

三、艺术审美中的空间诗学
敦煌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以仰视构图营造垂直神圣空间,与《诗经》"高山仰止"形成跨媒介呼应。范宽《溪山行旅图》以"高远"法构造主峰巍峨之势,暗合郭熙"三远"论中"自山下而仰山巅"的美学追求。这种视觉经验的积淀,使"高"成为中华美学的重要范式,在"危楼高百尺"的惊悸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间,构建起独特的审美张力场。

"高"字的演变史,实为一部浓缩的文明史。从半坡穴居的生存智慧,到二里头台基的礼制表达,再到文人登临的精神超越,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空间秩序的深刻理解。当我们吟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正是在进行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化对话。
凈军 發表於 2025-7-18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高":从穴居构木到精神超越的文明演进》

【考字源】
"高"字甲骨文作"𩫏",学界考释主要有二说:一谓高地穴居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下部象半穴居坑位,上部为覆盖屋顶;一谓台观建筑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取象于夯土高台与木构亭屋。两说皆可通,俱反映先民"因地制宜,构木为巢"(《韩非子·五蠹》)的居住智慧。半坡遗址所见半地穴式建筑,其竖穴深约0.5-1米,顶部木骨泥墙结构,恰与字形下部"冋"符相契,印证许慎"象台观高之形"乃后起引申义。

【析演变】
"高"之本义当为"空间垂直距离大"(《汉语大字典》),其语义演化轨迹清晰可辨:
1. 实体高度:由穴居→夯土台(《诗经·大雅》"乃立皋门,皋门有伉")→楼阁(《说文》"崇也")
2. 抽象维度:
等级(《周礼》"高爵丰禄")
品德(《论语》"高山仰止")
境界(《文心雕龙》"高喻山岳")
从建筑学本义到哲学范畴的升华,恰与中华文明"制器尚象"的思维范式相呼应。

【观文化】
"高"的审美意象构成华夏精神重要维度:
1. 空间崇拜:甲骨文"天"字作"𠀑",从"大"从"一",暗含"至高无上"观念。秦皇汉武筑高台以通神明(《史记·封禅书》),魏晋佛塔"耸高标以临虚"(《洛阳伽蓝记》),皆体现纵向空间的神圣性。
2. 人格比德:屈原"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陶潜"高操非所攀"(《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将物理高度转化为道德标高。
3. 诗学意境:李白"危楼高百尺"的惊悸与杜甫"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共同构建了"登高能赋"的审美传统。

【结语】
"高"字演进的七千年历程,实为华夏文明从"穴居野处"到"精神超越"的微缩史诗。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之咏,既承续了先民营造居所的实践智慧,更升华为中华民族突破物理局限、追求精神高度的文化基因。今人观"高",当知其不仅指涉空间维度,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蕴藏着我们民族不断向上的生命意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