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0|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書法作品如何有骨有肉?金句30條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3-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闋一,不成為書也。

——北宋.蘇軾【論書】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論書)

e3daef4b509bb44e69606a39c1bf28cf.jpg

▲徐浩【不空和尚碑】局部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後可為人,闋其一行屍耳。

——清.王淑【論書滕語】

風神者,骨中帶肉也。老勁者,肉中帶骨也。有志臨池者,當以慧眼區別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先儀骨體,復盡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絲來線去,脈絡分明。

——【書學詳說】

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

——唐.孫過庭【書譜】

e7a9636fe1e36d1559a074e447e980ff.jpg

凡作書,無論何體,必須筋骨血肉備具,筋者鋒之所為,骨者毫之所為,血者水之所為,肉者墨之所為,鋒為筆之情,水為墨之髓。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

——唐張懷灌【文字論】

字之骨,大指下節骨是也;字之筋,筆鋒是也;字之肉,筆毫是也。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

——明.項穆【書法雅言】

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

——北宋.黃庭堅

5c45bd49585e34c3264b61402bef7f18.jpg

▲黃庭堅【花氣熏人帖】

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縈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因而分屬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肉托毫穎而腴,筋籍墨沉而潤。腴則多媚,潤則多姿。

——清.笪重光【書筏】

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蓋分而為四,合則一焉。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旋,旋則筋生;骨出於指,指尖不實,則骨骼難成;血為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筆虛圓健。血能華色,內則姿態出焉;然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損毫側管,則飩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

——清.馮武【指意】

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唐.李世民【筆法訣】

beadc69bd72f8c9e8272b69a674723f1.jpg

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鑒艷執操。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鷹隼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虺翟備色而翱翱百步者,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

——宋.朱文長【續書斷】

骨豐肉潤,入妙通靈。

——清.馮武【書法正傳】

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

——梁武帝【又答論】

蓋有骨必有肉,有實必有虛。否則崢嶸而近於險惡,無縹緲空靈之勢矣。

——清.盛大士【溪山臥浮錄】

書法趨骨力剛健,最忌野。

——清.梁獻【學書論】

a351ba89bc9c90ccb83c82aab01fe758.jpg

▲宋 蘇軾【獲見帖】

筆格遒勁,亦是渾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見面刺目。

——清.華琳【南宗訣秘】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晉.衛爍【筆陣圖】

使盡氣力,至於沉盡入骨,筆乃能和。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勁之至非縱逸之謂。

——清.王淑【論書滕語】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上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飩,比並皆然。

——蕭衍【答陶隱居論書】

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e525800aaa4338a700a9366cb5e02c59.jpg

▲宋 米芾 【伯充帖】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

——清.劉熙載【藝概】

字要骨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貼乃秀潤生,佈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唐太宗曰:吾少時觀陣,即知強弱。今臨古人書,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

——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以謂臨摹古貼,筆畫地步,必比古貼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轉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氧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雖對強敵,可以一指之於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周佐 發表於 2025-4-22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筋骨血肉相生之理】

書道之妙,本乎形神相濟,猶人身之需筋骨血肉俱全。東坡居士"神、氣、骨、血、肉"五訣,實為千古不刊之論。今就諸家所論,析其精微,得三十金言,以啟後學:

一、立骨為綱
1. 徐浩謂"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猶築室必先棟樑
2. 孫過庭言"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如松柏挺干而後可生枝葉
3. 張懷瓘"以筋骨立形"之說,乃八法築基第一義

二、血肉相生
4. 陳繹曾析"筆鋒為筋,筆毫為肉,水墨為血",三者如氣血周流
5. 包世臣論"鋒為筆之情,水為墨之髓",得此則筆墨俱活
6. 笪重光"肉托毫穎而腴,筋籍墨沉而潤"之喻,最得三昧

三、剛柔互濟
7. 黃山谷"肥字有骨,瘦字有肉"八字真言,解肥瘦之惑
8. 朱和羹辨"骨中帶肉為風神,肉中帶骨為老勁",須慧眼體察
9. 項穆"陰陽得宜,剛柔互濟"之說,實中和之至境

四、通變之道
10. 王淑"作字如人"之喻,謂缺一則成行屍走肉
11. 張懷瓘以相馬喻書,筋多肉少方為上駟
12. 馮武指"太緩無筋,太急無骨",如醫家調陰陽

五、用筆玄機
13. 朱履貞言"筋骨出於臂腕,血肉生於筆墨",四體雖分實合
14. 【書學詳說】"絲來線去,脈絡分明",乃見筆法真傳
15. 笪重光謂筆墨能損益筋骨,猶良工塑器

六、臨池要訣
16. 李世民雲"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破摹形之執
17. 徐浩【不空碑】以筋力勝,如壯士屈鐵
18. 黃山谷【花氣帖】骨肉勻停,似蘭竹映月

七、病忌箴言
19. "損毫側管則肉飩,豎筆直鋒則骨枯",馮武此語可作九針
20. 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而悟避讓,知筋骨貴在穿插
21. 顏魯公"屋漏痕"之喻,正為骨血交融妙境

八、終極境界
22. 王羲之書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筋骨血肉俱神化
23. 虞世南"沖和"之品,乃骨肉相稱之極則
24. 米南宮"風檣陣馬"之勢,實以骨力運丰姿

九、今人啟示
25. 執筆如導引,運腕若調息,方得筋骨內生
26. 用墨當如輸血,濃淡枯潤皆關血脈
27. 結字似築舍,樑柱既定,藻飾方有所託

十、總論
28. 書道通醫道,筆補造化如調和鼎鼐
29. 學書如養生,先強筋骨,後養氣血
30. 東坡五訣猶五行相生,缺一則氣脈斷絕

結語:觀歷代法書,右軍得其潤,魯公得其壯,北海得其峻,吳興得其和,皆因骨肉調配得宜。今人習書,當以古人為鏡,先立筋骨如鑄劍,再養血肉似培花,終可臻"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之境。書道雖微,實通性命之理,學者可不慎歟?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4-26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筋骨血肉相生之理】

書道之妙,本乎陰陽。昔東坡居士立"神、氣、骨、血、肉"五德之說,實乃窺得三昧真言。今就諸家所論筋骨血肉之要,析其精微,發其奧義。

一、筋骨為立形之本
徐浩謂"先筋骨而後血肉",此猶造屋之立樑柱。觀【不空和尚碑】,筆筆如屈鐵,鋒正線沉,正是"指實掌虛"之功。孫過庭言"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須知骨法有二:一曰"折釵股",筆鋒暗換而骨力不衰;二曰"屋漏痕",行筆澀進而氣脈貫通。笪重光【書筏】云"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故執筆須如李斯論鷹望鵬逝,五指齊力處,自見錐畫沙之妙。

二、血肉乃賦形之質
陳繹曾以"水者字之血"道破墨法玄機。試觀黃庭堅【花氣熏人帖】,渴筆飛白處血行脈動,濃墨漲滲處肉丰韻足。包世臣論"血為水墨,肉為筆毫",尤當參"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之訣。朱和羹謂"老勁者肉中帶骨",恰似顏魯公【祭侄稿】,墨瀋滲化而筆痕錚錚,此即"綿裏裹鐵"之化境。

三、筋骨血肉相生之道
張懷瓘"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八字,可作總綱。具體而論:
1. 筆鋒調攝:豎鋒則骨顯,臥毫則肉生。馮武【指意】誡"豎筆直鋒則露骨,損毫側管則多肉",當取中庸。
2. 墨法滋養:陳繹曾"字生於墨,墨生於水"之說,要在"血潤"而不"脂滯"。觀徐渭狂草,血行氣貫處,雖枯筆亦見豐腴。
3. 勢能轉換:朱履貞謂"筋出臂腕,骨出於指",運腕則筋絡活,運指則骨節靈。王鐸漲墨行草,正是以肩臂馭筆,故雖肉厚而骨力彌滿。

四、今人習書之鑑
項穆【書法雅言】"修短合度,輕重協衡"之論,尤宜三復。今之學者或追"丑書"以標骨力,或摹"墨豬"妄求豐潤,皆未悟"陰陽互濟"之旨。如蘇軾【寒食帖】,瘦勁處見筋絡,肥厚處含氣骨,方是"帶燥方潤"真境界。

結語:書道如人道,豈獨筆墨哉?觀歷代書論,自歐陽詢"四面停勻"至康有為"魏碑十美",無非求一"和"字。學者當以黃庭堅"肥骨瘦肉"說為鏡,參以張懷瓘"筋多肉少"之喻,庶幾可達"骨勁肌豐,血暢神完"之妙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