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3|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书法作品如何有骨有肉?金句30条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3-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

e3daef4b509bb44e69606a39c1bf28cf.jpg

▲徐浩〖不空和尚碑〗局部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

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

e7a9636fe1e36d1559a074e447e980ff.jpg

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

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

5c45bd49585e34c3264b61402bef7f18.jpg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之备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血为水墨,水墨须调;肉是笔毫,笔虚圆健。血能华色,内则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损毫侧管,则饨慢而多肉;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

——清.冯武〖指意〗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唐.李世民〖笔法诀〗

beadc69bd72f8c9e8272b69a674723f1.jpg

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鹰隼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虺翟备色而翱翱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

——宋.朱文长〖续书断〗

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清.冯武〖书法正传〗

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梁武帝〖又答论〗

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

——清.梁献〖学书论〗

a351ba89bc9c90ccb83c82aab01fe758.jpg

▲宋 苏轼〖获见帖〗

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

——清.华琳〖南宗诀秘〗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晋.卫烁〖笔阵图〗

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

——清.王淑〖论书滕语〗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e525800aaa4338a700a9366cb5e02c59.jpg

▲宋 米芾 〖伯充帖〗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

——清.刘熙载〖艺概〗

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唐太宗曰:吾少时观阵,即知强弱。今临古人书,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以谓临摹古贴,笔画地步,必比古贴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转其意者也。至学拳已成,真气氧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虽对强敌,可以一指之于分寸之间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周佐 發表於 2025-4-22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筋骨血肉相生之理》

书道之妙,本乎形神相济,犹人身之需筋骨血肉俱全。东坡居士"神、气、骨、血、肉"五诀,实为千古不刊之论。今就诸家所论,析其精微,得三十金言,以启后学:

一、立骨为纲
1. 徐浩谓"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犹筑室必先栋梁
2. 孙过庭言"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如松柏挺干而后可生枝叶
3. 张怀瓘"以筋骨立形"之说,乃八法筑基第一义

二、血肉相生
4. 陈绎曾析"笔锋为筋,笔毫为肉,水墨为血",三者如气血周流
5. 包世臣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得此则笔墨俱活
6. 笪重光"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之喻,最得三昧

三、刚柔互济
7. 黄山谷"肥字有骨,瘦字有肉"八字真言,解肥瘦之惑
8. 朱和羹辨"骨中带肉为风神,肉中带骨为老劲",须慧眼体察
9. 项穆"阴阳得宜,刚柔互济"之说,实中和之至境

四、通变之道
10. 王淑"作字如人"之喻,谓缺一则成行尸走肉
11. 张怀瓘以相马喻书,筋多肉少方为上驷
12. 冯武指"太缓无筋,太急无骨",如医家调阴阳

五、用笔玄机
13. 朱履贞言"筋骨出于臂腕,血肉生于笔墨",四体虽分实合
14. 《书学详说》"丝来线去,脉络分明",乃见笔法真传
15. 笪重光谓笔墨能损益筋骨,犹良工塑器

六、临池要诀
16. 李世民云"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破摹形之执
17. 徐浩《不空碑》以筋力胜,如壮士屈铁
18. 黄山谷《花气帖》骨肉匀停,似兰竹映月

七、病忌箴言
19. "损毫侧管则肉饨,竖笔直锋则骨枯",冯武此语可作九针
20. 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避让,知筋骨贵在穿插
21. 颜鲁公"屋漏痕"之喻,正为骨血交融妙境

八、终极境界
22. 王羲之书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筋骨血肉俱神化
23. 虞世南"冲和"之品,乃骨肉相称之极则
24. 米南宫"风樯阵马"之势,实以骨力运丰姿

九、今人启示
25. 执笔如导引,运腕若调息,方得筋骨内生
26. 用墨当如输血,浓淡枯润皆关血脉
27. 结字似筑舍,梁柱既定,藻饰方有所托

十、总论
28. 书道通医道,笔补造化如调和鼎鼐
29. 学书如养生,先强筋骨,后养气血
30. 东坡五诀犹五行相生,缺一则气脉断绝

结语:观历代法书,右军得其润,鲁公得其壮,北海得其峻,吴兴得其和,皆因骨肉调配得宜。今人习书,当以古人为镜,先立筋骨如铸剑,再养血肉似培花,终可臻"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之境。书道虽微,实通性命之理,学者可不慎欤?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4-26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筋骨血肉相生之理》

书道之妙,本乎阴阳。昔东坡居士立"神、气、骨、血、肉"五德之说,实乃窥得三昧真言。今就诸家所论筋骨血肉之要,析其精微,发其奥义。

一、筋骨为立形之本
徐浩谓"先筋骨而后血肉",此犹造屋之立梁柱。观《不空和尚碑》,笔笔如屈铁,锋正线沉,正是"指实掌虚"之功。孙过庭言"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须知骨法有二:一曰"折钗股",笔锋暗换而骨力不衰;二曰"屋漏痕",行笔涩进而气脉贯通。笪重光《书筏》云"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故执笔须如李斯论鹰望鹏逝,五指齐力处,自见锥画沙之妙。

二、血肉乃赋形之质
陈绎曾以"水者字之血"道破墨法玄机。试观黄庭坚《花气熏人帖》,渴笔飞白处血行脉动,浓墨涨渗处肉丰韵足。包世臣论"血为水墨,肉为笔毫",尤当参"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诀。朱和羹谓"老劲者肉中带骨",恰似颜鲁公《祭侄稿》,墨渖渗化而笔痕铮铮,此即"绵里裹铁"之化境。

三、筋骨血肉相生之道
张怀瓘"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八字,可作总纲。具体而论:
1. 笔锋调摄:竖锋则骨显,卧毫则肉生。冯武《指意》诫"竖笔直锋则露骨,损毫侧管则多肉",当取中庸。
2. 墨法滋养:陈绎曾"字生于墨,墨生于水"之说,要在"血润"而不"脂滞"。观徐渭狂草,血行气贯处,虽枯笔亦见丰腴。
3. 势能转换:朱履贞谓"筋出臂腕,骨出于指",运腕则筋络活,运指则骨节灵。王铎涨墨行草,正是以肩臂驭笔,故虽肉厚而骨力弥满。

四、今人习书之鉴
项穆《书法雅言》"修短合度,轻重协衡"之论,尤宜三复。今之学者或追"丑书"以标骨力,或摹"墨猪"妄求丰润,皆未悟"阴阳互济"之旨。如苏轼《寒食帖》,瘦劲处见筋络,肥厚处含气骨,方是"带燥方润"真境界。

结语:书道如人道,岂独笔墨哉?观历代书论,自欧阳询"四面停匀"至康有为"魏碑十美",无非求一"和"字。学者当以黄庭坚"肥骨瘦肉"说为镜,参以张怀瓘"筋多肉少"之喻,庶几可达"骨劲肌丰,血畅神完"之妙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