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3|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傳統老一輩武術家74歲馬振武羅漢拳,看看這師傅的精神頭! ...

[複製鏈接]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5-19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觀馬振武先生羅漢拳演練小議】

習武之道,貴在神完氣足。今觀馬振武先生七旬有四演練羅漢拳,拳風剛健如青壯,神采矍鑠似松筠,足見傳統武術養練之功非虛言也。

羅漢拳本少林嫡傳,講究"拳禪一體",其法剛猛沉實,式簡效宏。馬老起手"羅漢禮佛"之式,脊骨中正如尺量,雖銀髮飄然而雙目炯然,已得"虛領頂勁"之要義。及至"羅漢撞鐘""金剛搗碓"諸式,肩胯相合如機樞運轉,勁力貫通若水銀瀉地,尤見其六十載寒暑不輟之功。昔年孫祿堂先生謂"拳術不在花樣,在氣勢精神",今於馬老身上復見斯境。

更可貴者,乃其演示中"形與神俱"之態。七旬老者尋常或顯頹唐,然馬老每招每式皆帶虎嘯龍吟之意,收放間暗合【易筋經】"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之旨。觀其馬步沉穩如山嶽,手法迅捷似雷霆,正是【少林拳譜】所云"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的具現。此非徒具其形者所能及,必是深諳"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實修者。

今人多謂傳統武術不堪實用,然細察馬老演練: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步踏八方而重心如磐,皆暗藏攻防機變。昔年李存義有言"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馬老行拳時那份從容,恰是千錘百鍊後的化境。視頻中觀眾驚嘆"這哪像七十多歲",殊不知此乃"拳練千遍,其理自現"的明證。

余嘗考【手臂錄】云:"拳法貴精氣神,尤貴乎靜。"馬老拳勢如江河奔涌而不失章法,動靜相生處盡顯武學底蘊。當世習武之人,或可由此領悟:傳統武術非表演之藝,實為性命雙修之道。馬振武先生所示範者,豈止拳腳功夫?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活態傳承。

(全文798字)
汪柯 發表於 2025-7-19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馬振武先生羅漢拳所蘊武學精神與養生之道】

觀馬振武先生七十四歲演練羅漢拳視頻,其神完氣足、勁力渾厚之態,恰可為傳統武術"形神合一"之旨作生動註腳。羅漢拳作為少林外家拳法正宗,在馬公身上展現出"剛健含婀娜"的獨特韻致,非數十年寒暑之功不能至此境。今試從武學傳承與養生機理二端,析其精要。

一、拳法源流與技法特徵
羅漢拳肇始於少林寺十八羅漢手,屬北派短打門類。馬公所演拳架,嚴守"三正四平"之要:頭正、身正、馬步正,眼平、肩平、胯平、心平。其"羅漢撞鐘"一式,沉肩墜肘而勁發湧泉,正是【少林拳譜】所謂"力從地起,節節貫穿"之體現。尤為可貴者,馬公雖年逾古稀,仍能完美呈現"拳如流星眼似電,腰如蛇行步賽粘"的技法要求,足證傳統武術體系化訓練之科學。

二、武學精神之當代啟示
馬公演練時目光如炬,招式間凜然有威,此非刻意為之,實為"氣貫四梢"的自然流露。【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觀其"金剛搗碓"一式,勁力收發間猶帶少年銳氣,恰是"武以載道"的生動詮釋。昔年孫祿堂先生七十歲猶能力挫壯年武士,今馬公之精神矍鑠,再證武學修為與年齡並非反比關係,關鍵在於"內外兼修"的持恆之道。

三、傳統武術的養生機理
【黃帝內經】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馬公拳架中脊柱如軸、丹田為核心的運勁方式,暗合中醫"督脈為陽經之海"的理論。其"羅漢臥枕"式轉換間腰胯松活,正是【拳經】"腹內松靜氣騰然"的實踐。現代運動醫學研究證實,這種螺旋式發力能有效激活深層肌群,延緩骨質疏鬆。馬公七旬之齡猶能保持如此柔韌度,實為傳統武術"動中求靜,剛柔相濟"養生功效的明證。

結語:
馬振武先生之拳藝,非僅肢體運動,實乃中華武學"技進乎道"的活態傳承。在全民健身時代,傳統武術當以此類典範為圭臬,去偽存真,使後學知"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真諦。冀望有志之士能透過表象,領悟其中"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深層智慧,使國術精華薪火相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