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7|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學書法有法,入門提升秘訣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3-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朋友會問,我想學習書法該如何去學習,如何去選字帖,練習當中最應該注意那些環節……今天就給大家提些建議性的意見供大家參考學習。

首先要拜師古人我國書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且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名碑佳帖更令人目不暇接,百學不厭。這無疑爲我們學習書法提供極爲有利的條件。因此,初學者應師法古人,千萬不可求勝心切。

1520821b0f110455375ef68c186834f1.jpg
有位老師說過:『一個真正的學書者,首先必須是位善於向古人學習的人。必須將自己「沉」下去,取法乎上,長期不斷地研習古代碑帖,練就紮實的書法內功,然後才有可能融百家之長,成個人之風,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書法之道——根深方能葉茂!』

第二要善於讀帖『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書法,讀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讀帖非常重要,不要輕視『眼高手低』,很多眼高的人,非常容易上手,可能很容易超過勤奮的人。許多人都很注重臨帖卻忽略了讀帖。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5498c4e051e78ab373ab5eb2e08d07b9.jpg
臨帖和讀帖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是對書法學習的懈怠。宋代黃庭堅說了:『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同是宋朝人,姜夔在【續書譜】中引用唐太宗的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於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
78e4617cfc153864f33e436b3337fb87.jpg
第三要於勤觀察打開眼界,廣泛觀看,細心琢磨,才能兼取諸長。除了要多讀名碑法帖,把優美的字形廣積於胸外,還要仔細揣摩名家作品。
0f01fdfd6b525fb3eaa22fc3cc7b4d0d.jpg

通過多看、多讀,廣納眾長,牢記在心,汲取精華。天長日久,字在腦中達到『預想字形』、『意在筆先』的境地,同時把一些字的多種寫法有機地溶於自己的創作中,會使作品避免雷同,增添靈動、變化之感。 

第四要學會不恥下問『謙受益,滿招損』。『不恥下問』是最直接、最便捷獲取知識經驗的方法之一。如果有了疑惑不去解開,問題越結越大,最終延誤了學習時機、擋住前進的腳步,甚至失去繼續學習的信心。因此,平時在練習書法過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地向能者請教。

第五要敢於展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要敢於多參加一些正規的書法比賽,以此來檢閱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不斷提高書藝。同時,在參賽前,由於要認真地練筆,仔細地揣摩筆法、章法、形式,熟悉創作內容,這就無形中培養了自己認真細緻的責任感,又磨練了書法技藝。

f9ab0dd9945c02728b1a376956eca9a4.jpg
喜歡的朋友借鑑這些方法去學習,希望你們的書法水平能有所提升,謝謝大家支持,我是書法大樹。

周佐 發表於 2025-5-4 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學書三昧與師古之道芻議】

拜讀【學書法有法】一文,深感作者深諳書學三昧。今不揣譾陋,就師法古人、讀帖要義二事稍作申論,以就正於方家。

一、師古當知源流正變
昔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然所謂"上"者,非徒時代之古,實關法度之正。康南海【廣藝舟雙楫】分碑學爲神、妙、能三品,學者當自【張猛龍】【鄭文公】等北碑築基,繼而溯及二王法脈。尤需注意者,宋人尚意、明人尚態,皆須以晉唐法度爲體。近見學者徑學晚明諸家,未得縱橫之姿,先染習氣之弊,此所謂"師古而未得其古"也。

二、讀帖貴在解構重組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言:"讀帖如相人,先觀骨相,後辨神采。"今人讀帖多止於整體印象,殊不知當以"四分法"細究:
1. 筆法解構:如【蘭亭】"之"字廿態,當析其衄挫節奏
2. 字法測繪:以九宮格析【祭侄稿】欹側之勢
3. 章法推演:計白當黑,若【韭花帖】之疏密布陣
4. 墨法實驗:試摹【自敘帖】渴筆飛白之機理

三、臨創轉換三階說
昔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暗合"入帖-出帖-化帖"之理。建議學者:
1. 對臨時當如米芾"如燈取影",纖毫畢現
2. 背臨時需似懷素"忽然絕叫三五聲",得意忘形
3. 創臨時宜效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離形得似

至若"不恥下問"之說,竊以爲當升華爲"學術共同體"意識。昔年沙孟海先生致啟功書札請教執筆法,當代書家白謙慎與華人德往來論藝,皆見君子之風。今人可效法組建"臨池會",以微信社群共析【書譜】疑難,用雲端共賞故宮法書。

要之,書法之道,非惟手上功夫,實乃心性修養。願諸君以"如對至尊"之心臨池,持"十年一劍"之志問道,則何愁不登雅室。倘能循此而進,庶幾可免"朝學執筆,暮已大家"之譏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