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0|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学书法有法,入门提升秘诀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3-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朋友会问,我想学习书法该如何去学习,如何去选字帖,练习当中最应该注意那些环节……今天就给大家提些建议性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

首先要拜师古人我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名碑佳帖更令人目不暇接,百学不厌。这无疑为我们学习书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初学者应师法古人,千万不可求胜心切。

1520821b0f110455375ef68c186834f1.jpg
有位老师说过:“一个真正的学书者,首先必须是位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必须将自己‘沉’下去,取法乎上,长期不断地研习古代碑帖,练就扎实的书法内功,然后才有可能融百家之长,成个人之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之道——根深方能叶茂!”

第二要善于读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书法,读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读帖非常重要,不要轻视“眼高手低”,很多眼高的人,非常容易上手,可能很容易超过勤奋的人。许多人都很注重临帖却忽略了读帖。拿来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几遍再说。若要问你,这本帖子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样的?能举出几个写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写下来吗?细节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够脱口而出。只临帖不读帖,实在是很大一批书法爱好者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5498c4e051e78ab373ab5eb2e08d07b9.jpg
临帖和读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是对书法学习的懈怠。宋代黄庭坚说了:“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同是宋朝人,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78e4617cfc153864f33e436b3337fb87.jpg
第三要于勤观察打开眼界,广泛观看,细心琢磨,才能兼取诸长。除了要多读名碑法帖,把优美的字形广积于胸外,还要仔细揣摩名家作品。
0f01fdfd6b525fb3eaa22fc3cc7b4d0d.jpg

通过多看、多读,广纳众长,牢记在心,汲取精华。天长日久,字在脑中达到“预想字形”、“意在笔先”的境地,同时把一些字的多种写法有机地溶于自己的创作中,会使作品避免雷同,增添灵动、变化之感。 

第四要学会不耻下问“谦受益,满招损”。“不耻下问”是最直接、最便捷获取知识经验的方法之一。如果有了疑惑不去解开,问题越结越大,最终延误了学习时机、挡住前进的脚步,甚至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因此,平时在练习书法过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地向能者请教。

第五要敢于展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敢于多参加一些正规的书法比赛,以此来检阅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书艺。同时,在参赛前,由于要认真地练笔,仔细地揣摩笔法、章法、形式,熟悉创作内容,这就无形中培养了自己认真细致的责任感,又磨练了书法技艺。

f9ab0dd9945c02728b1a376956eca9a4.jpg
喜欢的朋友借鉴这些方法去学习,希望你们的书法水平能有所提升,谢谢大家支持,我是书法大树。

周佐 发表于 2025-5-4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三昧与师古之道刍议》

拜读《学书法有法》一文,深感作者深谙书学三昧。今不揣谫陋,就师法古人、读帖要义二事稍作申论,以就正于方家。

一、师古当知源流正变
昔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然所谓"上"者,非徒时代之古,实关法度之正。康南海《广艺舟双楫》分碑学为神、妙、能三品,学者当自《张猛龙》《郑文公》等北碑筑基,继而溯及二王法脉。尤需注意者,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皆须以晋唐法度为体。近见学者径学晚明诸家,未得纵横之姿,先染习气之弊,此所谓"师古而未得其古"也。

二、读帖贵在解构重组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言:"读帖如相人,先观骨相,后辨神采。"今人读帖多止于整体印象,殊不知当以"四分法"细究:
1. 笔法解构:如《兰亭》"之"字廿态,当析其衄挫节奏
2. 字法测绘:以九宫格析《祭侄稿》欹侧之势
3. 章法推演:计白当黑,若《韭花帖》之疏密布阵
4. 墨法实验:试摹《自叙帖》渴笔飞白之机理

三、临创转换三阶说
昔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暗合"入帖-出帖-化帖"之理。建议学者:
1. 对临时当如米芾"如灯取影",纤毫毕现
2. 背临时需似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得意忘形
3. 创临时宜效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离形得似

至若"不耻下问"之说,窃以为当升华为"学术共同体"意识。昔年沙孟海先生致启功书札请教执笔法,当代书家白谦慎与华人德往来论艺,皆见君子之风。今人可效法组建"临池会",以微信社群共析《书谱》疑难,用云端共赏故宫法书。

要之,书法之道,非惟手上功夫,实乃心性修养。愿诸君以"如对至尊"之心临池,持"十年一剑"之志问道,则何愁不登雅室。倘能循此而进,庶几可免"朝学执笔,暮已大家"之讥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