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5|回覆: 3

[家庭教育方法]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習』時,請家長這樣回答!強烈推薦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想學習,是孩子們的通病。幾乎每個家長都在為此頭痛不已並長期與之鬥爭。

每每問起孩子不想學習的理由,總是五花八門,搞得家長們不知如何應對。不曉得如何說才能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來看看,這些孩子們所謂的『不想學習』的理由背後他們真正的想法都是啥!!找到最根源、最深層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這個『不想學習』的大問題!

dcc5e3ce04f5cf33dec53cd70cbd9572.png

隱含詞:付出

深層原因:我的付出是沒有意義的,那我為什麼還要付出呢?

家長應對:當我們餓了的時候,吃一口,只會讓我們感覺沒有那麼餓了,但還沒有飽,所以我們接着吃,一口又一口,慢慢才會覺得飽!

學習像吃飯一樣,飯要一口一口吃,一口氣吃不成胖子!知識要一點一點學,吃飯別着急,着急會噎着,吃到一定程度就飽了。學習也不要急,學到一定程度成績自然就會提高了。

a7ed8bc39294ac2dda97e7920aadee61.png

隱含詞:失敗

深層原因:害怕失敗,每個人都是害怕失敗的!

家長應對:我們每個人都想成功,就像做選擇題,我們都想選出正確答案。其實,選出正確答案,除了直接算出正確答案,我們還可以排除錯誤答案,達到目標的方法不只有一種。

其實每一次失敗都幫助我們排除了錯誤答案,錯誤答案都被排除了,成功還會遠嗎?

bee4e5567aa4c6285f8483cc55654819.png

隱含詞:堅持

深層原因:我看不到堅持的意義。我沒有成就感。成就感是影響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

家長應對:我們努力很久,都沒有看到成果,心裏很難過,就會想到放棄,可是真的沒有成果嗎?

量變引起質變,所以我們的努力並不是沒有成果,而是在積累量的過程,我們不一定能看到結果,質變時我們才能看到結果,所以要相信,我們每一次的付出都在積累量,再堅持一下,就會看到質變了。

77a6a4f9a47e6c56cf62687c4dda0892.png

隱含詞:主動

深層原因:老師會不會認為我笨?老師講了我還是聽不懂怎麼辦?

家長應對:老師每天面對很多學生,老師沒有辦法做到去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其實他很想知道,自己教得怎麼樣,所以當你去問老師的時候,有人跟他反饋他會很開心。

你主動學習他也會很開心,你主動和他親近他更開心,給老師一個機會記住你,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弄清楚這個問題,同時更了解你的老師。

4c6b58ac76f6f510a48d01d932f56af1.png

隱含詞:選擇

深層原因:我想逃避選擇。我都想要得到。

家長應對: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總是要做出選擇,很多時候哪個都不想放棄,捨得,捨得,舍了才能得,兩個字在一起,沒有『舍』哪來的『得』?

就像孩子面對困難時,父母只有舍掉對他的擔心,不去干預他,才能得到他的成長,學會放棄才能得到更多!

396e7f57a342869a94c6b1de95f62e71.png

隱含詞:驕傲

深層原因:我對自己的成績很滿意。別人對我也是滿意的,所以我不需要學習了!

家長應對:每個人都是一個杯子,裝得太滿,只會溢出來,就不能再裝進新的東西了,只有倒乾淨,保證空杯的心態,我們才能裝得更多,保持虛心,我們才能學得更多。

黃承孝 發表於 2025-5-13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養之道:當稚子厭學時宜若何】

童蒙厭學,古已有之。【禮記·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今之父母所患者,正在稚子"勤苦難成"之態。然細究其本,實非孩童惰性使然,乃教化未得其法耳。今就四端隱微之因,以聖賢之道解之。

一、疑付出無益者,當喻以"如園夫之耘"
【孟子】言"五穀者,種之美者也",然"不耘不耔"則難有秋實之獲。稚子謂"學無所獲",猶苗之望雨而躁,殊不知【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之理。昔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方成"飄若浮雲"之體。家長當示以"種瓜得瓜"之因果,使其知今日臨帖一筆,即異日題柱之基。

二、懼挫敗者,當曉以"攻玉之錯"
【詩經】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子安先生(王勃)九歲注【漢書】,豈無舛誤?然正因"見其過而內自訟"(【論語·公冶長】),終成神童之譽。可舉歐陽修"作文多在'三上'"之例,明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之道。譬如習射,未中鵠的,正可校矢,豈宜棄弓?

三、怠堅持者,當示以"觀水有術"
孟子觀水,必觀其瀾。童子誦書,三日而輟,是未見其瀾也。【尚書】言"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當使知李太白"鐵杵磨針"非虛言。昔祖逖聞雞起舞,非旬月之功;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豈朝夕之力?可制"日知錄"以積小流,假以時日,自見江海之成。

四、怯問學者,當導以"教學相長"
【學記】明言"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韓昌黎【師說】云"弟子不必不如師",稚子畏問,實未解"疑思問"(【論語·季氏】)乃進學之階。昔程門立雪,楊時侍立;孔子入廟,每事問。家長當釋"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之義,使知釋疑正所以明道。

昔顏氏家訓雲"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今之父母,當效園丁之智:旱則溉之,萎則扶之,蟲則除之,待其根深葉茂,自有桃李之成。若徒施灌縛,不察本末,是猶揠苗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慎之慎之!

(全文共798字)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5-16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養之道:當童子言"不欲學"時】
(按:此篇依【學記】【童蒙須知】之理,參以現代教育之法,作養正解惑之論)

一、辨志明理,當察其本
童子厭學,非獨今世之患,昔朱子【小學】已明言"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今之家長徒見其"不欲學"之表,未察其"五隱憂"(畏難、疑效、怯敗、倦勤、恥問)之實。譬如醫者治病,必先診脈而後處方,教子亦然。

二、五隱五應之法
1. 疑效之隱(恐付出無益)
當引【論語】"譬如為山,未成一簣"之喻,佐以荀子"不積跬步"之說。可示以蠶食桑葉之狀:蠶之初食,葉形如故,然晝夜不息,終成繭絲。更當效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令其每日錄"微進簿"(如識字三個、算題五道),旬日比對,自見其功。

2. 畏敗之隱(恐嘗試致挫)
宜舉【易經】"震卦"之義:震為雷,君子以恐懼修省。可示以弈棋之道:國手對局,百敗方得一勝。昔歐陽修作【誨學說】云:"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當使童子知失者得之基,敗者成之漸。

3. 倦勤之隱(難見堅持之利)
當用【孟子】"掘井及泉"之典。昔張岱【夜航船】載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初亦不覺其進,積二十年乃成。今可制"勤學連環圖":每堅持一日則添一筆,百日可成"勤"字,歲終可繪"滴水穿石"之象。

4. 恥問之隱(怯於求教)
本【禮記】"教學相長"之義。昔程門立雪,楊時求教;陸九淵白鹿洞講"義利之辨",朱熹離席曰:"熹當與諸生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當諭童子:夫子"不恥下問"實為聖德,今之師者,尤喜善問童子,此非獨解惑,更助師者知教學之效。

三、養正之要
1. 時習法:依【學記】"時教必有正業"之理,每日定晨誦(如【千家詩】)、暮省(記日課三得)之規。
2. 激志法:效胡瑗"分齋教學"之制,設"經義""治事"二簿,任童子擇其近者習之。
3. 樂學法:參邵雍【擊壤集】"以物觀物"之趣,可借投壺、九連環等雅戲暗寓數理。

結語
童子厭學,如苗逢旱。家長當為潤物細雨,非作摧枯狂風。昔顏之推【家訓】云:"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但以仁心察隱,以智術導之,以恆心持之,則蒙養之道得矣。

(全文798字,依傳統訓詁體例,兼采現代教育心理學,五隱之析源自【學記】"學者四失"說而擴之)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5-24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養之道:當童子言"不欲學"時】
(按:此篇依朱子【小學】體例,參以陽明【訓蒙大意】,就童子怠學之情,剖其本原而導之以正)

一、辨怠學之由
童子厭學,非獨今世之患,古已有之。【禮記·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此怠惰之常情也。然細察其因,蓋有四端:
其一如農人播谷,三日不見其長則躁,是謂"求效太亟";其二若弈者敗北,遂投局而走,是謂"憚於挫敗";其三似旅行人路,未計程而先倦,是謂"昧於積累";其四猶新婦見姑,踟躇不敢前,是謂"怯於發問"。凡此種種,皆蒙養失其道也。

二、應機施教
1. 對"付出無益"之嘆
當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為喻。可示以蠶食桑葉:初齧一二口,葉形猶在;漸食不懈,終成繭絲。昔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始得入木三分。當使童子知:學問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2. 解"畏敗"之心
宜舉孔子"小人之過也必文"之訓。昔歐陽修作【醉翁亭記】,更易二十餘稿,始得"環滁皆山也"五字。可喻以鑄劍:百鍊鋼方成繞指柔,何懼一時之淬火?程門立雪,正為破此執耳。

3. 釋"堅持無謂"之惑
當以【孟子】"掘井九軔"為說。昔張芝臨池學書,帛先練而後染,終成草聖。可示以銅壺滴漏:涓滴雖微,盈科後進,終致晝夜之度。昔人云:"讀書如熬肉,須用慢火。"此之謂也。

4. 祛"怯問"之慮
當本【論語】"以能問於不能"之義。昔楊時問禮於程頤,雖雪深尺余而不去。可告以醫者診疾:必詳述症候,方能對症下藥。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童子但問無妨。

三、教學相長之道
陸九淵嘗言:"學者須是打疊田地淨潔。"為父師者,當:
察其作息,若管子所言"起居時,飲食節"
觀其志趣,如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養其器識,循張載"為天地立心"之教
昔顏之推【家訓】云:"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誠哉斯言!

結語
蒙養之要,在順其天性而導之。【周易·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善教者當如春風化雨,使童子知學之樂,如魚之在水,不自知而自得焉。若徒以威迫利誘,是猶揠苗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全文共798字,依古法立論,參酌今情,庶幾合於"守先待後"之義云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