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6|回复: 3

[家庭教育方法] 当孩子说“我不想学习”时,请家长这样回答!强烈推荐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8-3-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想学习,是孩子们的通病。几乎每个家长都在为此头痛不已并长期与之斗争。

每每问起孩子不想学习的理由,总是五花八门,搞得家长们不知如何应对。不晓得如何说才能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些孩子们所谓的“不想学习”的理由背后他们真正的想法都是啥!!找到最根源、最深层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这个“不想学习”的大问题!

dcc5e3ce04f5cf33dec53cd70cbd9572.png

隐含词:付出

深层原因:我的付出是没有意义的,那我为什么还要付出呢?

家长应对: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吃一口,只会让我们感觉没有那么饿了,但还没有饱,所以我们接着吃,一口又一口,慢慢才会觉得饱!

学习像吃饭一样,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口气吃不成胖子!知识要一点一点学,吃饭别着急,着急会噎着,吃到一定程度就饱了。学习也不要急,学到一定程度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了。

a7ed8bc39294ac2dda97e7920aadee61.png

隐含词:失败

深层原因:害怕失败,每个人都是害怕失败的!

家长应对: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就像做选择题,我们都想选出正确答案。其实,选出正确答案,除了直接算出正确答案,我们还可以排除错误答案,达到目标的方法不只有一种。

其实每一次失败都帮助我们排除了错误答案,错误答案都被排除了,成功还会远吗?

bee4e5567aa4c6285f8483cc55654819.png

隐含词:坚持

深层原因:我看不到坚持的意义。我没有成就感。成就感是影响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对:我们努力很久,都没有看到成果,心里很难过,就会想到放弃,可是真的没有成果吗?

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我们的努力并不是没有成果,而是在积累量的过程,我们不一定能看到结果,质变时我们才能看到结果,所以要相信,我们每一次的付出都在积累量,再坚持一下,就会看到质变了。

77a6a4f9a47e6c56cf62687c4dda0892.png

隐含词:主动

深层原因:老师会不会认为我笨?老师讲了我还是听不懂怎么办?

家长应对:老师每天面对很多学生,老师没有办法做到去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其实他很想知道,自己教得怎么样,所以当你去问老师的时候,有人跟他反馈他会很开心。

你主动学习他也会很开心,你主动和他亲近他更开心,给老师一个机会记住你,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弄清楚这个问题,同时更了解你的老师。

4c6b58ac76f6f510a48d01d932f56af1.png

隐含词:选择

深层原因:我想逃避选择。我都想要得到。

家长应对: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总是要做出选择,很多时候哪个都不想放弃,舍得,舍得,舍了才能得,两个字在一起,没有“舍”哪来的“得”?

就像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只有舍掉对他的担心,不去干预他,才能得到他的成长,学会放弃才能得到更多!

396e7f57a342869a94c6b1de95f62e71.png

隐含词:骄傲

深层原因:我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别人对我也是满意的,所以我不需要学习了!

家长应对:每个人都是一个杯子,装得太满,只会溢出来,就不能再装进新的东西了,只有倒干净,保证空杯的心态,我们才能装得更多,保持虚心,我们才能学得更多。

黄承孝 发表于 2025-5-13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蒙养之道:当稚子厌学时宜若何》

童蒙厌学,古已有之。《礼记·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今之父母所患者,正在稚子"勤苦难成"之态。然细究其本,实非孩童惰性使然,乃教化未得其法耳。今就四端隐微之因,以圣贤之道解之。

一、疑付出无益者,当喻以"如园夫之耘"
《孟子》言"五谷者,种之美者也",然"不耘不耔"则难有秋实之获。稚子谓"学无所获",犹苗之望雨而躁,殊不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理。昔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方成"飘若浮云"之体。家长当示以"种瓜得瓜"之因果,使其知今日临帖一笔,即异日题柱之基。

二、惧挫败者,当晓以"攻玉之错"
《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子安先生(王勃)九岁注《汉书》,岂无舛误?然正因"见其过而内自讼"(《论语·公冶长》),终成神童之誉。可举欧阳修"作文多在'三上'"之例,明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之道。譬如习射,未中鹄的,正可校矢,岂宜弃弓?

三、怠坚持者,当示以"观水有术"
孟子观水,必观其澜。童子诵书,三日而辍,是未见其澜也。《尚书》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当使知李太白"铁杵磨针"非虚言。昔祖逖闻鸡起舞,非旬月之功;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岂朝夕之力?可制"日知录"以积小流,假以时日,自见江海之成。

四、怯问学者,当导以"教学相长"
《学记》明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韩昌黎《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稚子畏问,实未解"疑思问"(《论语·季氏》)乃进学之阶。昔程门立雪,杨时侍立;孔子入庙,每事问。家长当释"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之义,使知释疑正所以明道。

昔颜氏家训云"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今之父母,当效园丁之智:旱则溉之,萎则扶之,虫则除之,待其根深叶茂,自有桃李之成。若徒施灌缚,不察本末,是犹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慎之慎之!

(全文共798字)
智能编辑 发表于 2025-5-16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蒙养之道:当童子言"不欲学"时》
(按:此篇依《学记》《童蒙须知》之理,参以现代教育之法,作养正解惑之论)

一、辨志明理,当察其本
童子厌学,非独今世之患,昔朱子《小学》已明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今之家长徒见其"不欲学"之表,未察其"五隐忧"(畏难、疑效、怯败、倦勤、耻问)之实。譬如医者治病,必先诊脉而后处方,教子亦然。

二、五隐五应之法
1. 疑效之隐(恐付出无益)
当引《论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之喻,佐以荀子"不积跬步"之说。可示以蚕食桑叶之状:蚕之初食,叶形如故,然昼夜不息,终成茧丝。更当效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令其每日录"微进簿"(如识字三个、算题五道),旬日比对,自见其功。

2. 畏败之隐(恐尝试致挫)
宜举《易经》"震卦"之义:震为雷,君子以恐惧修省。可示以弈棋之道:国手对局,百败方得一胜。昔欧阳修作《诲学说》云:"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当使童子知失者得之基,败者成之渐。

3. 倦勤之隐(难见坚持之利)
当用《孟子》"掘井及泉"之典。昔张岱《夜航船》载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初亦不觉其进,积二十年乃成。今可制"勤学连环图":每坚持一日则添一笔,百日可成"勤"字,岁终可绘"滴水穿石"之象。

4. 耻问之隐(怯于求教)
本《礼记》"教学相长"之义。昔程门立雪,杨时求教;陆九渊白鹿洞讲"义利之辨",朱熹离席曰:"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当谕童子:夫子"不耻下问"实为圣德,今之师者,尤喜善问童子,此非独解惑,更助师者知教学之效。

三、养正之要
1. 时习法:依《学记》"时教必有正业"之理,每日定晨诵(如《千家诗》)、暮省(记日课三得)之规。
2. 激志法:效胡瑗"分斋教学"之制,设"经义""治事"二簿,任童子择其近者习之。
3. 乐学法:参邵雍《击壤集》"以物观物"之趣,可借投壶、九连环等雅戏暗寓数理。

结语
童子厌学,如苗逢旱。家长当为润物细雨,非作摧枯狂风。昔颜之推《家训》云:"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但以仁心察隐,以智术导之,以恒心持之,则蒙养之道得矣。

(全文798字,依传统训诂体例,兼采现代教育心理学,五隐之析源自《学记》"学者四失"说而扩之)
宇悠久久 发表于 2025-5-2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蒙养之道:当童子言"不欲学"时》
(按:此篇依朱子《小学》体例,参以阳明《训蒙大意》,就童子怠学之情,剖其本原而导之以正)

一、辨怠学之由
童子厌学,非独今世之患,古已有之。《礼记·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此怠惰之常情也。然细察其因,盖有四端:
其一如农人播谷,三日不见其长则躁,是谓"求效太亟";其二若弈者败北,遂投局而走,是谓"惮于挫败";其三似旅人行道,未计程而先倦,是谓"昧于积累";其四犹新妇见姑,踟躇不敢前,是谓"怯于发问"。凡此种种,皆蒙养失其道也。

二、应机施教
1. 对"付出无益"之叹
当引《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喻。可示以蚕食桑叶:初啮一二口,叶形犹在;渐食不懈,终成茧丝。昔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始得入木三分。当使童子知:学问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2. 解"畏败"之心
宜举孔子"小人之过也必文"之训。昔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更易二十余稿,始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可喻以铸剑:百炼钢方成绕指柔,何惧一时之淬火?程门立雪,正为破此执耳。

3. 释"坚持无谓"之惑
当以《孟子》"掘井九轫"为说。昔张芝临池学书,帛先练而后染,终成草圣。可示以铜壶滴漏:涓滴虽微,盈科后进,终致昼夜之度。昔人云:"读书如熬肉,须用慢火。"此之谓也。

4. 祛"怯问"之虑
当本《论语》"以能问于不能"之义。昔杨时问礼于程颐,虽雪深尺余而不去。可告以医者诊疾:必详述症候,方能对症下药。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童子但问无妨。

三、教学相长之道
陆九渊尝言:"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为父师者,当:
察其作息,若管子所言"起居时,饮食节"
观其志趣,如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养其器识,循张载"为天地立心"之教
昔颜之推《家训》云:"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诚哉斯言!

结语
蒙养之要,在顺其天性而导之。《周易·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善教者当如春风化雨,使童子知学之乐,如鱼之在水,不自知而自得焉。若徒以威迫利诱,是犹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全文共798字,依古法立论,参酌今情,庶几合于"守先待后"之义云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