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6|回覆: 2

[武術視頻] 隱藏在民間的功夫高人,早期前輩了!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5-19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武學傳承及其當代價值】

觀此視頻所載民間武者之身手,不禁令人思及中華武學"散在江湖"之傳統。昔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兵技巧"列為武學正宗,其注云:"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正與此類民間實踐暗合。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 師承譜系與道器之辨
民間武學多守"法不傳六耳"之訓,其傳承譜系往往可溯至明清。如視頻所示老者步法,頗類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載"鴛鴦陣"變體,而手法則暗合峨眉"纏閉門"要訣。然須明辨者,今人常見"器"而昧"道"——器械套路為形而下之"器",而呼吸吐納、勁力轉換之法則為形而上之"道"。昔年孫祿堂著【拳意述真】,特重"神氣"二字,此即民間所謂"真傳一句話"之精髓。

二、 地域特徵與身體記憶
細察視頻中武者發勁方式,顯具北方長橋大馬之態,而步法轉換又見南派短打痕跡。此恰印證清人黃百家【內家拳法】所述:"南北殊途,其致一也"。民間武學往往因地成派:滄州多槍棒,佛山重橋手,溫縣蓄纏絲。這些身體技術的空間分佈,實為一部活態的武學地理志。更值得注意的是,老者演練時呈現的"肌肉記憶",實為中華武學特有的"身體文獻",其價值不亞於紙質典籍。

三、 當代傳承之困與變
今人多以民間武學為"絕學",實則未解其活水之源。考【周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之理,當代民間傳承已現三變:
1. 訓練體系科學化(如結合運動生物力學)
2. 傳承方式數碼化(視頻教學替代口耳相傳)
3. 功能轉向養生化(強化導引吐納之功)

然須警醒者,市場化浪潮中,謹防"武學"淪為"舞學"。昔年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載某拳師"以眩俗為能",今之熒幕武術多有此弊。真正民間高手,當如【莊子·達生】篇中"削木為鐻"的匠人,必"齊以靜心"而後得之。

結語:
民間武學實為中華文化基因之活態載體,其價值不僅在技擊本身,更在於那種"以武證道"的生命態度。吾人觀此類視頻,當如讀活體【漢書·藝文志】,既要見其"形而下者謂之器",更要悟其"形而上者謂之道"。

(全文798字)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7-5 06:0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武學傳承之真偽與道統】

(按:觀視頻所示"民間高人"演練之術,余不揣固陋,略陳管見)

一、辨形與質
今之所謂"民間功夫高人"者,多執"古法""秘傳"為號。然考其身形架勢,下盤虛浮如萍梗,勁路乖違經義。【太極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今觀視頻中老者手法雖奇,然腰胯僵滯,足下無根,此非"運勁如抽絲"之象,實類市井眩技之流。昔年孫祿堂先生八十高齡猶能輕若猿猱,此真功夫也。

二、考源與流
考武術史乘,凡真傳必有三要:師承有序(如楊露禪之得陳長興親炙)、譜牒可稽(如【萇氏武技書】之詳載)、功理相契(如形意拳"六合"之說)。今人動輒稱"某派第X代傳人",然細究其師承脈絡,往往語焉不詳。清季武學大家萇乃周曾嘆:"今之學者,多務虛名而寡實功",此弊於今為烈。

三、析理與術
視頻所示"隔空發力"之術,大違武學基本原理。【少林拳經】明言:"力從地起,拳由心發",【內功四經】更詳述"氣貼脊背"之要。凡內家真功,必合於生理結構、力學原理。昔年杜心五先生演示自然門功夫,丈外燭火應手而滅,然必先沉肩墜肘、丹田鼓盪,豈有如今人徒手虛劃而稱"發勁"者?此非武學,實近巫覡之術。

四、正名與實
吾嘗見民國二十三年【國術統一月刊】載李景林將軍語:"國術之衰,衰於江湖術士假託神奇"。今所謂"民間高人",多襲此故智。真傳武學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如八卦掌董海川墓志銘載"十年得道",非有實修實證,安敢妄稱"前輩"?

結語:
武術一道,貴在"守先待後"。今人若欲求真功夫,當從三事入手:一查典籍(如【太極拳體用全書】等原典),二訪明師(須驗其能否拆招講手),三證己身(按【易筋經】序所言"循序漸進")。至於視頻所示之類,可作談資,未足為訓。

(全篇共798字,依傳統札記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