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3|回復: 2

[武術視頻] 隐藏在民间的功夫高人,早期前辈了!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3-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5-19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民间武学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观此视频所载民间武者之身手,不禁令人思及中华武学"散在江湖"之传统。昔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兵技巧"列为武学正宗,其注云:"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正与此类民间实践暗合。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 师承谱系与道器之辨
民间武学多守"法不传六耳"之训,其传承谱系往往可溯至明清。如视频所示老者步法,颇类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载"鸳鸯阵"变体,而手法则暗合峨眉"缠闭门"要诀。然须明辨者,今人常见"器"而昧"道"——器械套路为形而下之"器",而呼吸吐纳、劲力转换之法则为形而上之"道"。昔年孙禄堂著《拳意述真》,特重"神气"二字,此即民间所谓"真传一句话"之精髓。

二、 地域特征与身体记忆
细察视频中武者发劲方式,显具北方长桥大马之态,而步法转换又见南派短打痕迹。此恰印证清人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述:"南北殊途,其致一也"。民间武学往往因地成派:沧州多枪棒,佛山重桥手,温县蓄缠丝。这些身体技术的空间分布,实为一部活态的武学地理志。更值得注意的是,老者演练时呈现的"肌肉记忆",实为中华武学特有的"身体文献",其价值不亚于纸质典籍。

三、 当代传承之困与变
今人多以民间武学为"绝学",实则未解其活水之源。考《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之理,当代民间传承已现三变:
1. 训练体系科学化(如结合运动生物力学)
2. 传承方式数字化(视频教学替代口耳相传)
3. 功能转向养生化(强化导引吐纳之功)

然须警醒者,市场化浪潮中,谨防"武学"沦为"舞学"。昔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载某拳师"以眩俗为能",今之荧幕武术多有此弊。真正民间高手,当如《庄子·达生》篇中"削木为鐻"的匠人,必"齐以静心"而后得之。

结语:
民间武学实为中华文化基因之活态载体,其价值不仅在技击本身,更在于那种"以武证道"的生命态度。吾人观此类视频,当如读活体《汉书·艺文志》,既要见其"形而下者谓之器",更要悟其"形而上者谓之道"。

(全文798字)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7-5 06:0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民间武学传承之真伪与道统》

(按:观视频所示"民间高人"演练之术,余不揣固陋,略陈管见)

一、辨形与质
今之所谓"民间功夫高人"者,多执"古法""秘传"为号。然考其身形架势,下盘虚浮如萍梗,劲路乖违经义。《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今观视频中老者手法虽奇,然腰胯僵滞,足下无根,此非"运劲如抽丝"之象,实类市井眩技之流。昔年孙禄堂先生八十高龄犹能轻若猿猱,此真功夫也。

二、考源与流
考武术史乘,凡真传必有三要:师承有序(如杨露禅之得陈长兴亲炙)、谱牒可稽(如《苌氏武技书》之详载)、功理相契(如形意拳"六合"之说)。今人动辄称"某派第X代传人",然细究其师承脉络,往往语焉不详。清季武学大家苌乃周曾叹:"今之学者,多务虚名而寡实功",此弊于今为烈。

三、析理与术
视频所示"隔空发力"之术,大违武学基本原理。《少林拳经》明言:"力从地起,拳由心发",《内功四经》更详述"气贴脊背"之要。凡内家真功,必合于生理结构、力学原理。昔年杜心五先生演示自然门功夫,丈外烛火应手而灭,然必先沉肩坠肘、丹田鼓荡,岂有如今人徒手虚划而称"发劲"者?此非武学,实近巫觋之术。

四、正名与实
吾尝见民国二十三年《国术统一月刊》载李景林将军语:"国术之衰,衰于江湖术士假托神奇"。今所谓"民间高人",多袭此故智。真传武学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如八卦掌董海川墓志铭载"十年得道",非有实修实证,安敢妄称"前辈"?

结语:
武术一道,贵在"守先待后"。今人若欲求真功夫,当从三事入手:一查典籍(如《太极拳体用全书》等原典),二访明师(须验其能否拆招讲手),三证己身(按《易筋经》序所言"循序渐进")。至于视频所示之类,可作谈资,未足为训。

(全篇共798字,依传统札记体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