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源流考略與武學價值芻議
少林【易筋經】作爲禪武合一的經典典籍,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明代天啟年間(1624年)。據【少林寺志】載,此經原爲達摩祖師所傳【洗髓】【易筋】二經之一,經般剌密諦譯梵爲漢,後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整合道家導引術,終成今傳十二勢體系。考其文本,實爲融合佛門禪功、中醫經絡學說與道家養生之理的複合型武學文獻。
從功法本質觀之,【易筋經】絕非世俗所誤解的"外家硬功",其核心要義在於"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視頻所示"韋馱獻杵""倒拽九牛尾"等勢,皆暗合【黃帝內經】"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養生原則。每勢動作均要求意念導引配合逆腹式呼吸,此與【雲笈七籤】所述"行氣如九曲珠"的丹道修煉法門相通。當代運動醫學研究證實,其螺旋擰轉的動作設計能有效刺激筋膜鏈系統,與西方筋膜理論(Fascia Theory)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武學價值而言,【易筋經】實爲少林內功築基之法。金庸【天龍八部】所述"游坦之速成神功"乃文學演繹,真實修習需遵循"三階九法"次第:初階調形正骨(12勢外架),中階凝神聚氣(觀想導引),上階洗髓換勁(形氣神合一)。明代武學典籍【內功四經】特別強調:"易筋者,堅其體也;洗髓者,清其內也",正說明其作爲武學基礎訓練的核心地位。清代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更直言:"不練易筋,不可以言拳法。"
今人研習尤需注意:一者需明師口傳心授,避免視頻自學導致氣機紊亂;二者當以"松沉綿長"爲要,切忌追求外形剛猛。昔年中央國術館測試顯示,系統修習者肌耐力提升47%,而關節活動度增加23%,足證其科學價值。然當代武術界有將【易筋經】神秘化傾向,此當以【少林拳譜】"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的務實精神糾偏。
要之,【易筋經】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價值不僅在於武學傳承,更在於提供了一種身心合一的修行範式。學者當以敬畏之心研習,以科學態度求證,方不負先賢留此瑰寶之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