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之真髓與民間武學傳承芻議】
觀此民間拳師演練形意拳之視頻,勁力渾厚、架勢嚴謹,確有"六合如一,形斷意連"之古法遺韻。形意拳作為內家三拳之一,其價值不僅在於技擊之效,更承載着中華武學"由武入道"的文化精髓。今試從拳理、傳承二端略陳管見。
一、形意拳理法探微 此拳師演練時"三節明、四梢齊",尤以劈拳起勢時"腰如軸立,手似輪行",深得"起鑽落翻"之要義。形意拳以五行拳為基,十二形為變,其核心在"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功夫。視頻中震腳發勁之際,足底湧泉與掌心勞宮相呼應,正是【拳經】"消息全憑後腳蹬"之體現。然細察其龍形轉身時,肩胯開合稍欠圓活,此恰可印證孫祿堂【拳意述真】所言:"形意之妙,在似剛非剛,似柔非柔"。
二、民間傳承的文化意義 此等民間拳師多承"口傳身授"之舊制,其價值有三:一則保存了"以練代說"的實證傳統,如視頻中崩拳連發時"如箭離弦"的透勁,非經師父親手調校不可得;二則延續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武德精神,觀其小臂稜角分明的"鐵臂功"痕跡便知;三則維繫着"拳械一體"的完整體系,視頻雖未展示,但此類傳人多精大槍、麟角刀等配套兵器。
三、當代傳承之反思 今人習形意常見兩大流弊:或執著於"形"而失"意",演為體操之屬;或空談"氣"而廢"形",墮入玄虛之途。此拳師可貴處,正在其"形意相濟"的實修功夫。然須指出,傳統武學欲存其真,當以【紀效新書】"既得藝,必試敵"為誡,在保持養生功用的同時,不可完全脫離技擊本質。
昔年李存義有言:"拳法者,所以變化人之氣質也。"此視頻所現,非獨一人之藝業,實為中華武學"止戈為武"精神之活態傳承。吾輩當以科學態度析其理,以敬畏之心承其髓,方不負先賢"十年磨一劍"之苦功。 |